一万法则即练习法则,是指在你热爱的事情上专注练习10000小时左右,你自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或行业的专家!
那么什么是专家呢?专家,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但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对专家的定义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对专家的标准比较高,有的人对专家的标准比较低。有的行业对专家有具体的衡量指标,有的行业对专家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
记得两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概念:只要坚持某个领域10000小时,你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后来发现台湾创意人李欣频、亚洲超级演说家梁凯恩、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等人不约而同,都在他们各自的采访或演讲中提到了这个概念。
这次在写“一万法则”之前特意去简书和百度搜索了一下这个概念,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定律,叫做“一万小时定律”,是由美国畅销书《异类》的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大量调查研究成功人士的基础上于2009年1月19日提出的。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是百度上对“一万小时定律”的解释。
无独有偶。同样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的丹尼尔·科伊尔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一书中也提到:“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
其实“一万小时定律”还有其他类似的表述方式,比如“十年法则”(上世纪9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和安德斯·艾利克森一起建立。他们指出:在任何领域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10多年时间专心致志地练习)、“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
面对同样的“一万小时定律”,不同的人给出了不一样的理解角度,正如一万个读者一万个哈姆雷特。有些人表示相信,有些人表示无感,有些人表示怀疑。有些人做到了,有些人正在尝试,有些人嗤之以鼻。而我个人觉得“一万小时定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它至少是在提醒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人们,需要沉下心来去多花点时间练习。无论你有再多先进的方法或技巧,你不去花时间练习就等于零。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不去花时间打磨你的天赋才华,给你再多的天赋才华都是没有用的。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角度。
你可以不相信我所说的一切,但你不可不信像李欣频、梁凯恩、蔡志忠等各界大师的话,因为他们真真实实都做到了坚持自己的热爱1000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成为今天非常自由丰盛并成功的他们。就连很多顶尖级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比如奥运历史上获得奖牌及金牌最多的迈克尔·菲尔普斯、歌手兼演员萧敬腾、亚洲飞人刘翔、国际象棋天才鲍比·费舍尔等,都需要花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更何况我们普通人了。
我认为“一万法则”不是叫你非成为像科比、刘翔、博尔特等那样等级的超级巨星不可,而是要让你成为一名平凡但不容小觑的生活专家,你可以通过已经训练了10000小时左右的这项技能,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养家糊口,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怕赚不到钱。你可以把科比当做偶像,用他那样的精神和意志力去生活,但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方面,无论你这辈子再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科比,同样你身上也有某些方面是科比不懂的或无法做到的。
有人说,我都工作好几十年了,还是老样子,并没有成为所谓的10000小时专家。在此,我想说的是,工作了好几十年不等于你专注于一件事好几十年。你所认为的这几十年中,扣除你在生活工作学习琐事上所花的时间,恐怕没剩多少时间是用来认真专注于做一件事的,离10000小时还差得远呢。当然,你有没有花上实实在在的10000小时全神贯注的“纯时间”,你自己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很喜欢跑步,坚持跑步有10年多了,但并没有成为什么跑步专家,因为我只是把跑步当做兴趣爱好,并没有下意识或刻意地去专业练习跑步,拜师求学,积累跟跑步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深入去研究如何训练每一块肌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没有去研究如何搭配饮食,怎么吃怎么烹饪才会更营养、更健康、更有利于长肌肉,也没有去研究身材、睡眠、跑鞋、目标、天气、胆量、心情等对跑步水平的影响。再认真算算,10年中算平均每天业余跑步1小时,10年也就3650个小时而已,离10000小时的跑步专家还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