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没得说,擒鳌拜、平三藩,收海岛、征沙俄。但是,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弄出史上惨烈的“九子夺嫡”,成为康熙的遗憾,阐释了无情最是帝王家。
为什么会发生九子夺嫡,康熙的儿子们当个闲散王爷难道不好么?
▲康熙
一、儿子多而且优秀,是首要客观条件
康熙帝在清朝皇帝中,是第一生育大户,光是儿子就生了35个,活到成年的有25个。可谓让祖宗佩服,让子孙汗颜。
想想晚清时,咸丰帝两个儿子,而同治、光绪和宣统老三位,更是丢脸地交了白卷,他们就是想有九子夺嫡的优胜劣汰,臣妾也做不到啊。
▲皇帝生育能力一览表
而且,康熙帝对子孙的要求很高,这些阿哥们四书五经熟读,治国平天下都会,弓马骑射娴熟。
再加上康熙没事儿给他们灌输做人要有追求的思想,皇子们想有追求,那不就是当皇帝么?难道让他们参加科举,外放为县令,没事儿断个案子?
▲满清十二帝
二、当时的皇位继承制度不明确
清朝初年,主要的皇位继承方式可不是上一任皇帝指定,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说白了,就是先皇一驾崩,大清国最好使的那几个人开个party,秀秀肌肉,来决定谁是下一任皇帝。
当年的顺治帝之所以能成为顺治帝,多亏了鳌拜拼了老命和多尔衮抗衡,要不然也就没康熙啥事儿了,九子夺嫡很可能也没了。
▲鳌拜画像
到康熙帝这里才有了新的变化,因为三藩之乱等多方面的原因,康熙担心自己会遇到不测,便立了二皇子胤礽为太子。
当时康熙21岁,胤礽2岁,一个比一个年轻。
等康熙和儿子们都更成熟了,皇长子胤褆肯定不乐意,我是老大,但老爹当年却立了我两岁的弟弟。
本来就不太合乎清朝之前的规矩,康熙要是坚持到底还行,结果对太子两立两废,这不是鼓励其他儿子们也一起比划比划么……
▲康熙皇子们(影视剧形象)
三、清朝的闲散王爷不好当
清朝很多制度都是模仿的明朝,但是有一个制度却正好相反,就是对待王爷的态度上。
明朝的王爷没事的时候不许进京,清朝的王爷没事的时候不许出京。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明朝王爷分布到全国各地,给钱给粮给地,离皇帝远,舒舒服服当个闲散王爷多自在。
但清朝的王爷都被圈在京城,“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住的大豪宅产权不是王爷皇子们的,而是内府务统一调配。觉得你不行了,一脚窝心踹把你踢出去。
另外,大家都在京城,低头不见抬头见,遛弯看见三哥,打水碰见十弟,天天在一个办公室上班,不还老有矛盾么。要是十年见一次,矛盾也就没了。
▲康熙书法
而且,清朝的王爷爵位传承递减,除了那几个铁帽子王之外,其他王爷传到下一代降一等,几代传承下来,除了腰间的黄带子之外,啥也不是。
经常王爷犯点芝麻大的事,皇帝上来就用西瓜砸你,圈禁、夺爵,接受劳动改造。
在康熙朝,当上铁帽子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基本在开国入关的时候把指标都占差不多了。
所以,在清朝当个闲散王爷,被皇帝玩死的可能性比较大。还是当皇帝好,自己的儿子还是皇帝,比铁帽子王还铁。
四、太子确实有点不争气
康熙立完太子后,化身宠子狂魔。先是设立专门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并为其配备官员。然后,授胤礽的外祖父赫舍里·噶布喇为一等公。
后来,胤礽不幸得了天花,在当时看来是不治之症。奶爸康熙全心全意看护在二儿子身边,奏章都在病床旁边看。
▲胤礽画像
但如此受宠的胤礽,却非常着急,老想着逼康熙尽早让位,被废是迟早的事。
而且,胤礽对兄弟们不太瞧得上,觉得他们只是臣子,甚至是奴才而已。你让别的儿子怎么想?
所以,很多兄弟把不得老爹猛抽胤礽,教他做人。
▲康熙
五、参与皇位继承的玩家太多
从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参与皇位继承大戏的玩家越来越多。已经不限于皇子本身了,而是扩展到他们的母亲、老婆、岳父、岳母、朝中大臣,甚至武将。
连康熙自己都感觉到了威胁,李世民怎么登基的,康熙可是熟读在心。这样一来,更要避免一家独大,保证各派的平衡。
▲九子派系
当时的九子夺嫡,前后一共出现过五个派系:
大皇子胤禔一派,有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支持;
皇太子胤礽一派,有重臣索额图支持。三皇子和后来的雍正帝,前期也是支持皇太子的;
三皇子胤祉一派,有大才子陈梦雷支持;
▲张廷玉是满清唯一一位入太庙的汉臣
四皇子胤禛一派(后来的雍正帝),有十三阿哥胤祥、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等人支持;
八皇子胤禩一派,有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誐、十四皇子胤禵支持,甚至还有裕亲王福全(康熙二哥)的支持。
这么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弄出九子夺嫡,也不足为奇。
▲雍正画像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大清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