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四十不惑”的“不惑”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完整的我们》结构图
如上图,「完整的我们」有三层意识:欲神意识(自我)、识神意识(自我)、元神意识(超我)。
在这三层意识中,只有欲神意识与识神意识为主导的心智系统,才会产生「疑惑的意念」。因为欲神意识、识神意识为主导的心智体系,都是在已有记忆、认识的基础上运行的,超出已有记忆、认识,就会有「疑惑的意念」产生。
而元神意识为主导的心智系统并不依靠已有记忆、认识运行,所以,元神意识即使遇到未知的事物,也不会产生「疑惑的意念」,只是静静地“看”……
如果,潜意识告诉了结果,就知之;不告诉结果,也不会着急、疑惑,一切顺其自然。
这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也”的道理。
当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元神意识主导的时候,这个人基本上就处在王阳明所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状态。
这种状态也正是《中庸》里说的“……至诚如神”。《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也是这种状态中的结果。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马上做到完全由元神意识主导思维。从由欲神意识、识神意识主导思维,到由元神意识主导思维,会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就会有“惑”。
孔子花了10年的功夫,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为我们印证了这一由“惑”到“不惑”的过程。
就像今天的科学家都不需要对「以前的科学结论」重新再做一遍研究一样,我们今天同样不再需要重新花十年功夫去印证“不惑”。
我们在学习「内思」之初,要知道为什么要“不惑”的道理。
首先,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人不可知、无法知的部分。即使是如来佛,也存在着「其小无内」之内,「其大无外」之外的不可知世界,所以,作为一般人来说,存在着不可知、无法知的部分,这个太正常了。
在《量子论》得到实验验证之前,由牛顿经典力学所主导世界观,认为人类对这个世界是完全可知的,不存在不可知的世界。在《量子论》得到实验验证之后,发现,人类可知的世界,只是完整世界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就连《养生主》一开篇也在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后世儒学受了历史上儒家的误导,以为“格物致知”是教人“求知”的、教人“穷理”的。其实,恰恰相反,孔子的儒学是教人“不惑”的。要克制自己的「疑惑的意念」,要相信自己的元神意识,在疑惑中“不惑”。
这点,王阳明说得更明白“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其次,在用「内思」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元神意识建构意识影像的完整度不足,以及对前意识的控制力度不够,而造成「内思」时没有结果。
所以,在「内思」没有结果的时候,千万不能着急,去“逼问”。而是要静静的重新审视:
1、已经建构的意识影像是否完整?
2、前意识是否一沉到底了,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中?
把这两点做好了,一般该我们思考的问题,潜意识基本上都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所以,遇到没有答案的时候,不能着急,要让自己“不惑”。
最后,我们要知道“惑”以及“解惑”的危害。
人类世界中的"惑”,都是源于欲神意识、识神意识的好奇、惯性、无知而产生的。
从大的人类角度来看,现代科学追求的,把《量子论》与《相对论》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就很有可能是科学家因为惯性、好奇而引发的一场“惑”。这场大“惑”,基本上让人类最顶尖的物理学家的注意力都偏离了对《量子论》本身意义的深入研究。
从小的个人角度来看,我们只要审视一下自己在上网时的心态,就会发现,我们在太多的「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上产生了“疑”。并花了更多的时间给自己解惑,还陪上了很多的情绪与生命能量……
“惑”,就像是人生大道上,引人走上岔道的各种诱惑。
比“惑”危害更大的是“解惑”。
在欲神意识、识神意识主导的思维中,人有了“惑”,是必须找到答案的。
特别是一些方方面面的权威,TA们必须给跟从TA们的民众一个个答案。当TA们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时候,就必须引经据典地创造出一个个答案,让民众相信。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人为的灾难,都是这种“解惑”的产物,包括现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极端主义爆恐袭击,也是这种权威“解惑”的产物。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也在一代代权威的“解惑”中,越来越远离了TA们的本来面目。
放到个人的视角来看,作为个体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挫折、不幸,基本也是因为这种“解惑”造成的。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少会有自己真正的思考,往往是根据以往不太成功的经验,或者道听途说的权威答案,就做出了决策,这样的决策,带来的往往是失败。
而且在“解惑”时,着急、烦躁都是必然会出现的情绪,这种情绪对于职场人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不惑”对于我们来说,还意味着戒急、耐烦。
所以,作为一个步入社会,要面对复杂人生、职场的成年人来说,学会在「内思」的过程中“不惑”,远比「用欲神意识、识神意识的“解惑”」更为重要。
SO,我们要记住:
在「内思」的过程中,出现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任何「疑惑的意念」都是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在主导思维的结果。
要学会“不惑”。在不惑中,去重新审视:
1、已经建构的意识影像是否完整?
2、前意识是否一沉到底了,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中?
只要做到这两点,潜意识自然会把很好的答案告诉我们。这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这句话,王阳明说的不是道理,而是一种职场“不惑”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