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在我们幼时,尤其是三岁之前,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一生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很难切割的看,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对其的应对方式,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脚本”。如果我们无意识的话,我们可能会在此后的一生中都不断的重复儿时的“人生脚本”。
那么我们的“人生脚本”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如果我们都不知道它从何而来,那么就更别谈去修改“人生脚本了”。
要想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实际上,我们的回顾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1】
而如果我们想要回顾过去,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我们早期的生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蛤蟆先生得了轻微的抑郁症,抑郁到都想要自杀来获得解脱了。但是到底是什么让他走到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的人生脚本和人生故事。
对于蛤蟆先生而言,他生命中重要的人物有四个,分别是:他的爸爸、妈妈,他爸爸的爸爸,以及他妈妈的爸爸。他的祖父是以为非常努力、正值且很严厉的家长,对待他的企业员工和家人都是一副传统家长做派,用道德说教来指导别人生活。非常有权势,他的祖父拥有无数的仆人和一座非常豪华的大庄,甚至连王子、公主都会成为他祖父庄园里的座上宾。
他的父亲不幸的笼罩在他自己父亲的光环之下,他很想努力奋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事与愿违,无论他自己多么拼命工作,他依然没有活成他的父亲,没能使蛤蟆庄园继续繁盛,而是持续败落。事业上的失败使得蛤蟆先生的父亲对蛤蟆先生越加的严厉和专制。在蛤蟆先生看来,无论自己如何做,都不能得到他父亲的认可。这就像一个循环,蛤蟆先生的父亲没有能证明自己,就指望着他的儿子能够比他更强,可以使得家族发扬光大。但他的儿子并不如自己所愿,也就越发的苛责、严厉和失望。
在蛤蟆先生看来,父亲一直给他的都是背影,从来没有获得过父亲的肯定和注意。直到蛤蟆先生叛逆期的时候,蛤蟆先生发现他的父亲讨厌他佩戴领结,这样的争吵却让蛤蟆先生有一种真实的满足感。似乎终于从父亲的无视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令他讨厌的人。有位子总比没有位置强,有关注总比没有关注强,无论如何蛤蟆先生找到了在他父亲面前的角色定位。
再说说蛤蟆先生的母亲,看起来他的母亲比较软弱,也很慈爱。在他父亲看不见的时候,母亲是会给他温暖的拥抱的。软弱是因为一旦蛤蟆先生的父亲在家,他的母亲就马上躲开蛤蟆先生,他的母亲从来不会当着他父亲的面对他温柔以待,反而是更加的严厉。这种变化无常使得蛤蟆先生的内心十分不安,还常常伴有莫名的内疚和担忧,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做的不好。
蛤蟆先生的外祖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教大人”,善于演讲和布道。蛤蟆先生在上大学时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历史专业,然后在大学里开始了尽情玩乐,完全荒废了学业。后来被老师拧过去挨骂,说了很多伤害蛤蟆先生的话,并拿他和他的“主教”祖父来比较,原来他的祖父曾是这所大学的 研究员。
这基本是蛤蟆先生成长经历,父亲的严厉让蛤蟆先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当父亲让他继承家族产业时他的第一反应也是“我做不到”。而对于重建生活时,他总是先找出一件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并且期待别人说“看看蛤蟆,多棒啊~!”
但实际情况却是他认为自己擅长划船,开始自己悄悄练习,但水平却没有任何提高。他选择大篷车旅行,然而美好的旅行幻境却被瞬间打破。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事无成,啥也做不好。
蛤蟆先生在幼时学会的就是“我做啥啥不行,吃啥啥不香。”即便是想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试图证明自己,却总是回到老路上,还是“干啥啥不行”的状态,很像是“自我预言的实现”。
蛤蟆先生通过回顾自己儿时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人生脚本”叫做“我不行,做啥都会失败!可怜的我!”而这种人生脚本,代表了他的行为态度,认为自己很差,别人都比他好。
蛤蟆先生通过说出人生故事发现了自己的人生脚本,那么你呢?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儿时经历?仔细分析儿时的经历,看看自己的人生脚本是什么。
【1】《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pag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