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喜欢背着单反,漫无目的,在这个城市随意走走。
那个时候临近新年,到处都是阖家团圆的喜乐氛围,镜头里都是花团锦簇,人声鼎沸。在太子和旺角间走走停停,忽地看到花墟道几个字,顿觉古意盎然,周围一下子就安静下来。
香港人过春节和大部分广东人相同,都喜欢在年前买各式鲜花回家图个好彩头。花墟道顾名思义,也就是一整条买卖鲜花的道路。现今的花墟市场,除了买卖鲜花,还有各式传统小吃、创意产品、家居用品等等。香港人除夕夜不看春晚,下班后全家人一起逛逛年宵花市,买点鲜花或吃穿用品,便能回家热闹地过年吃团圆饭了。
与圣诞节动辄放一周大半个月相比,香港春节假期显得很短。已工作人士从除夕夜放到初三,初四便要打起精神去上班,学生们初七也该重返学校了。不过假期虽短,特区政府也是有着足足的重视和安排:初一有花车表演,初二白天去车公庙或黄大仙求签上香,晚上维港还有盛大的烟花,初三多去看赛马。极富特色的年宵花市,也是从腊月末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一早晨五六点,整整开放上一个星期。
香港一共有九大年宵花市,最大的是港岛的维园花市,而若论鲜花店铺最集中的地方,则是太子的花墟道了——满满的一条街,都是鳞次栉比的各类鲜花店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腊梅、百合、桃花、水仙、玫瑰、兰花、幸福菊等各色鲜花争奇斗艳。穿过街尾的花鸟市场,对面就是深水埗花墟公园,更多品种的“年货”摊位陈列其中。
除了花市,香港人过年还有一个主角——盆菜。
传统盆菜以木盆盛载,材料则一层迭一层地排放。不过,现在大部分盆菜都改以铜盆、锑盆、锡箔纸盆甚至塑盆来盛载。自从盆菜被发明至今,新界原居民每每于岁时祭祀、大时大节、乃至婚嫁庆典等礼仪时,以盆菜招待客人,为的当然是希望嘉宾吃个饱、饮个醉,这正是他们的好客之道。以往盆菜的确是新界围村独有的菜肴,但时至今日,港九市区许多食肆都会推出盆菜作招徕,令盆菜得以发扬光大,成为香港的特色菜肴之一。
制作盆菜的材料相当丰富,古代所用的材料最少有八样,包括萝卜、枝竹、鱿鱼、猪皮、冬菰(即香菇)、炆鸡、鱼球和猪肉。近代的用料更是多不胜数,主要材料包括:猪、鸡、鸭、鹅、鲍、参、翅、肚、鱼、虾、蟹、冬菰、鱼球等;配料则有鱿鱼、门鳝乾、虾乾、猪皮、枝竹、萝卜等。其中,以围头炆猪肉最考师傅功夫,亦是围村盆菜的精神所在。
我在基督徒李叔家吃到的香港盆菜,则是李阿姨从美心叫的外卖盆菜,用料考究而调味偏咸,为图个新年吉利,盆菜表面还覆盖了一层黑乎乎的发菜。十多个人一顿吃下来盆菜还没有见底,可见一份盆菜的容量。一群不回家过年的人围着盆菜红酒吃喝交谈,听李叔讲他过往在金融界的故事,听他单枪匹马赴上海收汤臣的大笔欠款,最后以圈了多处房产而告终……
这个大年三十是我第一个不在家的除夕夜,我和一群背景迥异的人在香港李叔家团聚。大家一起打港式麻将,听港大的PHD哥弹舒伯特,帮第一次离开美国的ABC解释春晚,跟李叔李阿姨一起探讨人之信仰和生活的各种可能。还领到了在香港作为未婚人士的特权——双红包。这个双红包的风俗和广东不是太相同,虽然都是未婚人士有权领取红包(据说南方报业的新记者年初挨个跑前辈办公室最多能拿好几千利是,“业界”称之为“扫楼”。),但香港的习俗是见面给双红包,倘若带了礼物送给主人,主人还会额外再给一个大红包。
要感受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除了香港传统味极浓的道地风俗,最能让人看清这座城市从过去到未来脉络的地方,便是各大博物馆了。
香港私人的、公众的博物馆数量极多,有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太空馆,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馆,香港海事博物馆等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风格主题各不相同,除了对资料的保护整理工作十分到位以外,因了展出来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私人馈赠,香港艺术馆、香港大学美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等都有展出陶瓷、书法画作、唐卡、服饰等物品,除了自身独有的藏品,其实展出分类已经不是太明显了。
看过了内地各主要城市的博物馆,再较之香港,我觉得香港各博物馆的陶瓷、书法画作等藏品实在算不上有多么精致或珍贵,反倒是它的各主题展值得一看,比如香港文化博物馆极富现代气息的服装设计展,对香港自身历史及未来发展梳理得甚为详尽的城市规划展,以及太空馆体验感很强的天文展。
私人的“博物馆”有时更能带来惊喜。有好几天我从公众博物馆密集的梳士巴利道出来,便直奔上环和中环。那里街道窄小细密,上上下下都是阶梯,数以百计的大小画廊散布其间,个个都是闹中取静、设计感强。常常是走着走着,眼前就突然出现一家装帧独特、安静大方的画廊。而能不能遇到让自己念念不忘的作品,会不会因为某一抹色彩怦然心动,这就要看缘分了。
背着相机四处漫游的日子,我在深夜里抱着刚从花市买的梅枝回家,霓虹灯不停闪烁,住宅小区门口摆放着大棵的福橘,周围来来往往的人怀里都抱着花束,连空气里都带了干净而温暖的香气。
二零一一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