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古人云,秋后登高望远,必有佳趣;伤今吊古,必有奇作。

晚年流离夔州的杜甫,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远望秋江秋景,挥笔写下七律之冠《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将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与半生潦倒的时不我待雄浑悲壮地寓于萧瑟秋光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从宏大的历史进聚焦到渺小的自我,写出了自古文人所悲慨的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

孤、老、病、苦,乃杜甫人生暮年的悲惨写照。可有了广袤的空间与深邃的时间来对照,悲秋就变得格外深沉雄阔。

尤其这人生之秋的慨叹里,还饱含他对安史之乱酿成家国之秋的悲悯忧思,足以自成高格。

杜甫登高,登的不只是物理高台,更是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精神高台,才能书写出千古名篇。

当然,这世间不只有杜甫心有家国,还有很多诗词大家在秋日登高望远中写出深情佳作。

登高望远,抚今追昔,正是怀古诗常用的写作手法。今朝一起怀古情,赏秋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