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聊在大学里自己对目的性概念的转变经历和小小的感想,与大家分享。
上大二那会,有一次活动结束,师兄师姐们坐下来聊天,开启对学校活动的吐槽大会。
我们平常因为活动才聚在一起,私下又各自奔忙于学习和实习,这一次难得,就临时决定加入。
我们聊那些为综测加分而存在的活动,为综测加分为总目的的大忙人。
我们学校有综合测评制度的存在,所以一般各个机构、社团都会定期举行比赛,设立排名、综测加分和奖金,每次都是只多不少、热闹非凡。
大一新生时的我,战斗值一度飙升,对花样活动兴奋热衷。大二,从小鲜肉过渡为老腊肉,对校内活动性质逐渐认知完整,已经到了“退战”的倦怠期。
热情不再,终其原因不外是对“形式化”的不满和无奈。
当然,我并不排斥校园生活缤纷的氛围,也不针对应用实践满分的大赛,却反感“流水式”的比赛加分。
活动存在本身难道不是用以锻炼人、证明自己能力、满足兴趣爱好的吗?直到上了大学,我才觉得自己的三观受到了波动式“地震”。
但凡活动不再是实在的活动,而是为了加分去设立、为了加分去参加的活动,就如同鸡肋,吃再多都无味。
当然会有人反驳说:我能体验比赛啊,而且还能加分拿奖金,在以后简历上添几笔经验值。你等看不惯不过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嫉妒罢了!
可是,摆在眼前的那些热闹多样和用“形式化”伪装的功利主义活动,奔着加分去,违了本心的活动,真的还有意义吗?
我们一群人感慨,想要在大学活动里找纯粹的参与感,出于兴趣,出于锻炼自我,便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这种纯粹却在排名和加分面前遭受冷遇,败在功利主义里,败在虚化的活动形式里。
以前被动接受,现在想明白了,就选择远离。幸运的是,我们手上还留有那么一点主动权。
我一直把这种吐槽当作一种无法忽略的对现实无奈的焦虑。
选择进入功利性群体,能让你享受加分的厚礼,奖学金的犒赏和同学、学校的注目。
心甘情愿跟着风气走的人,大抵是因为不脱离集体活动就可以安全而且拥有回报。
我对学校这种对鼓励认可的态度感到骇然。这种恐惧,还来自我在吐槽大会结束后对自我的审视。
我大一就是在那种模糊不清的混沌中度过的,可以说是摸索方向过程中的盲目亢奋。过分在意目的性,在选择社团时在面试时都想着“这些对我是不是有帮助?”、“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在这个社团机构中必须收获xxx”……
回想包括读书(升学)、交友(社交)、阅读、看电影、恋爱、结婚、旅游……
我们习惯性怀着目的性,对“有意义”、“不浪费时光”的信条毫不起疑,为了求一份安心,必须努力达到某种目标才肯罢手,才觉得没有虚度光阴。
喜欢在事件开始之前过度期待结果,还没去经历就已经给自我预设最后的结局,甚至是希望完成事件之后就必须收获什么,不然再美好的过程都会成了自己或者别人口中的无意义和傻气。
不抱目的做事就一定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很多人有这种思维怪圈。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为什么写文?
因为喜欢。
有报酬吗?
没有啊。
那你这来干嘛,一点前途没有!
以上的对话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种境况。在社会圈子里,习惯顺从世俗规则,以寻求安全保护,害怕脱离社会、害怕被鄙夷的眼光,所以想当然的也就学会了乖顺,这是不用挣扎和思考的舒服,但这真的好吗?
我想我需要做出改变,首先就从改变思维开始。我不再勉强自己去做那些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事,往自己的兴趣方向专注,那段时间是我在上大学以来最安心的状态,每天精神饱满,如果幸福感可以衡量,那我一定达标了。
希望上大学的你们,也能不过分在意目的性,相信我,不刻意,你会比较自在。你所想要的目的地,一定会因为你的那些自然而然的你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最终到达。
试一试做事走走心,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追求你自己真正喜欢的梦想,不用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请记住,你的梦想永远不用随从大流和别人,你就是你,你可以成为掌控自己生活方向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