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刘裕同学发到群里的文章链接,我认真拜读了。点击下面的链接,你也可以读一读。
读完我的评价是,非常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很多书上都读到类似的读书法
可以说这位劳莘先生关于如何快速阅读的论述,集古今之大成,没法不说好!
再一个,这篇文章的引文按语也很精妙,直接指出劳先生最大的特点不是快速,而是能够复述一本书的原貌。这简直就是现今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嘛,能不认真读完全文吗?
通观全文,我觉得他的论述比较靠谱,虽然所举的数据很难说有准确来源,但基本符合普通人对书籍的大体感受。总的来说,逻辑周延的很好。
最佩服的是他能够践行这些原理,达到那么快的速度!值得试一试,但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现在开始,我就用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对这篇文章进行快速剖析,分享给大家:
首先,作者有一个观点,就是看书要看自己不太懂、不太赞同,或者说全新的。作为重点阅读部分。
我的理解,我和作者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或者和作者行为不一致的地方,要作为重点来读。
对于我来说,本文对我最大的震动就是,读书要聚焦,一段时间只读一个主题,集中看一个品类的书籍。以增加知识背景的重叠,快速迭代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以前总是东一本、西一本的随意看,每一本看的都很辛苦,而且还没有什么效果。
这篇文章说服了我,今后我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看一个品类一个主题的书籍。
如果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专家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这个专家的知识精华。我在工作遇到过这样一个领导,他大学都没有毕业,属于从最底层实干上来的老粗型领导。,他有一招非常厉害,就是遇到一个新的问题,他就会单独约见各个方面的人,包括他的手下、他的朋友,以及他的其他社会资源。不停的询问他们的意见,在把一个人的意见转述给另一个人听,再把一个人的质疑转述给另外一个人,不停的提问题,和转述答案。如此往复,几个循环下来,我突然发现,他怎么就成了这个问题的专家了。至少在这个课题上,他很快变得无所不知,着实让我很佩服。
我觉得我们在读书和研究问题上,也应该有这种精神。聚焦,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迭代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二,作者指出的知识背景问题,也引起我的思考,直指我的痛点。
我有几次下定决心去攻读财务方面的课程,每一次都铩羽而归,现在想来,就是我太缺乏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了,以至于知识背景完全不重合,导致读书读不懂,最后只有放弃。
如何在阅读前做足功课,补足知识背景中的缺失。是我今后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三、要认真玩味作者在一本书里的独有术语。
独有术语,往往代表作者的独创性见解,这些术语也肯定和之前普通的定义有所区别,所以要反复研判,一定准确理解这些术语在本书中的外延和内涵。
第四、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和主要脉络,而不是记住某些热闹的片段。
罗胖今天还提到,我们一些人所谓的喜欢历史,就是喜欢历史书里面的精彩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发展脉络却从没有认真去梳理过。
我们读书好像也有这方面的毛病,以后要加以注意。
同时作者还指出思维导图在读书中的作用问题,他的观点我比较赞成,就是,最好的思维导图其实就是这本书的提纲。没必要自己再去为这个导图的创作劳心费神。而真正需要我们劳心费神的,恰恰是要熟读大纲,要反复推敲大纲中每一条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最后,还有一个小的收获,是我在别的读书方法论里面没有看到的。
那就是作者在论述一本书都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段落中提到,作者至少要在论述主旨的过程中,花费15-20%篇幅,用于举例说明和心理动员。后面这个心理动员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算是新知。
以上,算我第一次践行作者这篇文章所介绍的快速读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