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忆小镇快乐的读书时光
作者:倪慧墨
图片:倪慧墨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一部电脑,几乎可以看遍所有的书,但是我总喜欢看纸质的书。因为只有纸质的书,才能满足那种拥有的快乐。现在,每当看到小孩子捧着一本本纸质的,印刷精美的书在读,我总是羡慕他们,他们遇到了好年代,什么样的图书都可以拥有。
我是一名70后,我的童年是在应城的一个小镇上度过。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物质生活不富裕,文化生活更是单调,在那个的年代,能读到一本课外书籍是一种奢侈。我们童年可以读的书,仅仅只是有限的几本小人书而已。就是这些巴掌大的小人书也是来之不易。大人给的一分两分的零花钱,一点一点的积攒着,积攒了一个月或两个月,才能购买一本小人书。能够拥有几本自己的小人书的孩子,已是幸运,因为还有家庭条件更差的孩子,连一本小人书也没有的。小人书,它是我们童年的最爱。
小镇上有一个供销社,供销社除了卖各种各样的百货,还有一个专门的玻璃柜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小人书。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只有巴掌大小。玻璃柜台擦的锃光瓦亮。每天放学,我都要和小伙伴们来到供销社的柜台,看一看有没有到新书。柜台里的小人书丰富多彩,最常见的是中国的四大名著的连载。《西游记》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女孩喜欢《红楼梦》,男孩更喜欢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除了四大名著,还有《三侠五义》 《杨家将》 《岳家将》《聊斋》《鸡毛信》《小兵张嘎》。其实大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看一看,并不买,因为口袋里没有钱。那些小人书,现在看来并不贵,几分钱一本,最贵的也就两三毛钱一本,但是那时候家长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这二三十块钱要养一家老小好几口人。因此,那个时候我们的零花钱只有一两分钱,而且也不是天天有。记得我小时候积攒了两个月才积攒了两毛钱,然后兴冲冲的跑到供销社,骄傲的买了一本渴望了许久的《红楼梦》其中的一本。
因为太过喜欢那里面的人物,书读完了之后就拿一支铅笔在课本上的空白处,一遍一遍描摹书中的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他们都是我喜欢的。那个时候的学习用品也很紧张,几乎没有多余的纸张可以让你随便涂鸦,所以最节省的就是在课本上的空白处,画上这些人物形象。
还记得上小学时,我有一个同桌是一个小男生。他特别喜欢杨家将,岳家将,他的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里面的空白处,几乎画满了各种各样杨家将、岳家将的人物形象。这些英雄的人物形象拿着刀,提着剑,舞着枪,弄着棒,挥舞着铜锤、铁锤,骑着彪悍的战马纵横驰骋。我们常常互换课本,争论着谁的容貌画得最俊俏?谁的服装画得最好?谁的盔甲画得最威武?谁的刀剑挥得最漂亮?我们在小人书里面陶醉,又在各自的人物绘画里面流连。
小镇上,除了供销社的小人书柜台,我们常爱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小人书的出租摊。白天,摊主将他们家的大门卸下来,(那时候的大门都是木头做的,左右两块,活动的,镶嵌在门框里,很方便就可以卸下来。)搁在两条长凳上,上面摆满了编的号的小人书。收摊了,他们家就将小人书收在一个大纸箱子里面,再把两扇门安到门框里面去。那时候一分钱可以看一本小人书。看得多了,还可以奖励一、二本免费看。放学了,他们家的小人书摊上,常常聚满了小孩子。有钱的孩子就租一本看,没钱的孩子就凑在人家跟前蹭着看,照样看得津津有味。书摊的主人还卖一些瓜子、花生、糖果,这又吸引了一些闲着没事的大人,他们买了吃食,坐在凳上边吃边聊,聊杨家将一门忠烈,说佘太君有胆有识;叹岳飞死得冤枉,骂秦桧黑心肠;赞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没钱看书的小孩就蹲坐在地上,听他们聊天,吹牛。现在回忆起来,这是小镇上贫穷的岁月里最温馨的日子。
除了小人书,可以读的有文字的就是报纸。父亲在单位上班,单位定了许多的报纸。等大家都看过了报纸,父亲就把这些报纸收藏起来,带回家里。这些报纸就成了我们的宝贝。我最喜欢翻看这些报纸,虽然上面有许多字不认识,但是连猜带蒙,囫囵吞枣也能把一篇文章读完。报纸给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原来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全天下的事。而且这些事都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真奇妙呀!读完报纸,就向周围的小伙伴们卖弄:“我今天又读了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馈乏的年代,有人给你讲故事,那当然好。小伙伴们立即围拢起来,竖着耳朵听。往往讲着讲着,我就尴尬了,因为报纸上有许多字不认识,文章真正的意思我其实并不懂,但是尴尬只持续一会儿,我就自己接着编,因为是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视角,听众也是跟我一样的孩子,所以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这常常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开学了,这些报纸可以当书皮用。一学期读完了,包书的报纸破旧不堪,将报纸拆下来,课本的封面还是崭新的。这时候的我总是骄傲的向别人展示我的“新”课本。报纸还有一大用途,可以给我们上习字课时写毛笔字用,这可又节约了一笔买纸张的钱。
逢年过节,报纸又发挥了它重大的作用。小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墙壁大多是土坯的。土坯房,显破旧,一年下来,墙壁上还爬满了蜘蛛网。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开始打扬尘。扫除了灰尘蛛网,将一张一张的年画、报纸用米浆糊贴到墙上。过年的气氛立马就有了。报纸贴到墙上,又可以开始读报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认识的字又增加了不少,再读那些文章,又多了一些理解。我又可以重新编故事,讲给小伙伴听了。报纸墙还是吸引小伙伴的好地方,小伙伴们到家里来玩,跟我一样,仰望着墙上一篇篇的文章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哦,原来你讲的故事都在这报纸墙上。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儿时小镇上那些读书的快乐依然在脑海里铭记。
文章首发:《应城史话》,即应城文史。就是普通老百姓眼里的今天,后代人眼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