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在战国时期,以手下有门客三千人而著称于世。他这份容人的海量和涵养不是一天能够从容练成的。
孟尝君如果以一个人的好恶作为甄选的标准,那么孟尝君是养不了那么多的门客的,更何况还有一些是“鸡鸣狗盗之辈。”
但是,孟尝君平时也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得到了鲁仲连的及时的提醒。
事情时这样的。孟尝君的门下,有一个门客,做事的风格,还是为人处世,孟尝君怎么看都不顺眼,就决定辞退他。
在战国的时候,如果一个人作为别人的门客,被主家赶了出来,那么这个人的声誉会遭到致命的打击,这个人的前途基本就没有希望,想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会十分的困难。
当鲁仲连知道孟尝君的这个想法的时候,出言及时制止了!通过形象比喻,让孟尝君谨慎行事。
为了能够说服孟尝君,鲁仲连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鲁连谓孟尝君曰: “ 猿猕猴错木据水 , 则不若鱼鳖; 历险乘危, 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之奋三尺之剑, 一军不能当 ; 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垄亩之中, 则不若农夫。 《战国策·齐策三》
鲁仲连的这个比喻,鲜明而且寓意丰满。
鲁仲连这番话的意思是,猿猴在山间的树木上,可以随意地任意驰骋,灵敏无比。但是猿猴一旦到了水里,那它的能力,还不如小鱼小鳖呢。
经过险阻之地,攀爬危险的岩石,那么千里马也是比不上狐狸的;
前朝厉害的武士曹沫,举起他的宝剑,即使万人也抵挡不了他犀利的攻势。但是,如果让他拿起锄头去耕地,肯定是没有农夫在行。
所以,鲁仲连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非要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所擅长的,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即使尧这样的圣人,在某些方面,也会显得技不如人。
鲁仲连巧妙地将事情的责任,扣到了孟尝君的头上。
与其说你所要驱赶的人笨,不如说你不能慧眼识才吧。主要在于你派他去做不擅长的工作,才会让你误认为他是很笨的。
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就是这个道理。
故物舍其所长, 之其所短, 尧亦有所不及矣 。 今使人而不能, 则谓之不肖; 教人而不能, 则谓之拙。 《战国策·齐策三》
鲁仲连感觉孟尝君在处理这件事情,显得很草率。欠缺周密的思考。
于是,将自己想法,推心置腹地讲给了孟尝君。
因为所自以为的他人的笨拙,就将他抛弃,认为他不才就罢免他。从而使得这个人有被遗弃的命运,致使他怀恨在心,将来就有可能报复你,加害与你。
所以,你的做法完全违背了用人、识人的道理。
拙则罢之, 不肖则弃之, 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 , 而来害相报者, 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战国策·齐策三》
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要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有缺点,就全面否定了这个人,鲁仲连的言论,是让孟尝君明白这个道理,锦上添花之举!
孟尝君到了最后,还是听从了鲁仲连的建议,将哪个门客没有驱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人要看这个人的长处,少看这个人的短处,这样才能让这个人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不是没有本事,不是笨,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而已。
参考文献:《战国策·齐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