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旧文,重新认识差异,让我看到差异与借口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对差异与借口的认识。我们在遇到比自己强的人,总是会用“有xx就了不起啊”这个句式来为自己找借口,以掩饰自己的虚荣心。当用这句话时,好像自己就把那个比自己强的人给比下去了似的,这其实与自欺欺人没什么区别。
这也是一个认知上的谬误,在鲁迅笔下有一个阿Q,他总是能为自己找到一借口,在被人欺负的时候,常用的那一句话“儿子打老子”。自我安慰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点心理上的平衡,却不能带来本质上的改变。要想有本质上的改变,还是需要从问题本身着手,先来看这个万能的句式,有××就了不起了。这个某某你可以给他代入任何词语,我们看一下用有钱、优秀、能干、漂亮等等这些词语,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可以加进去。
当把这些词语加进去你会发现一个什么情况,那些加进的词语瞬间在你眼里变得不屑。因为后面的就了不起,是在否定前面内容,然而这里面的内容却是你没有的,如果要有也就不会用这样的句式。以前我们常富人思维与穷人思维的差别,今天来看一下差异与借口对人的影响。
人一旦用了这样的句式,就有把前面的内容看扁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安于现状。可怕的是我们常常会用这样的句式,来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让自己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对此却还自得其乐。
在看一些影视作品中,那些火爆场面的人,常常趾高气昂的向对方叫板都是用这样的句式,以壮自己的胆,后来常常是叫板的人吃亏。弱者与强者本就有区别,在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是有补短板这一说吗?如果我们能把短板补齐了,不是也可以向强者迈进吗?
说这些话的人,应该是认为这些话一说出口,就与对方平等了。殊不知这些差异岂是能用语言来拉平的。最多让自己来一个心理安慰,让自己还沉浸在自以为是的状态。认识别人比自己强这本身是进步,如果能在看到差异时,能想办法,让自己与对方的差异缩小,这不是挺好吗?这样好像很不容易做到,因为谁都不会去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好胜心是人的天性。
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总是不能客观的去评价,去评价别人的时候却能比较客观。这一点从每个人的穿着上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嗜好,在买每一件衣服的时候,都会认为是最好的,可是却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衣服会过时。这说明我们不是自己在判断一些事情,很容易被一些人的观点影响,以别人的喜好当成自己的喜好,而自己还以为是自己喜好。
就像那些差异出现时,我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这些差异拉平,而让自己处于一种这里风景独好的状态。如果能进一步去思考那些差异,想必就不会这样的舒适状态。我们用有钱人与穷人来举例,看这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一个有十万元的人与一个有一百万元的人,这之间的差异是九十万元。那么这九十万元的差异怎么来拉平呢?假如前者条件不变(仅只是假设),这个十万元的人月薪是二万元(写这个数字我都有点心虚),这在一线城市都算是不错的收入了。除去每月的开销,每月如果剩余六千元,一年能存七万二千元,大约得用十三年时间拉平这个差异。这还得保证十三年内任何意外的事情不出现。
这是月薪二万元的,如果是月薪三千元的,那还得把这个时间延长。现在看到了差异是时间上的,还不说其他方面的。有人会说,这么看穷人是不是就没过头了,如果不给自己一个安慰,整日睡不着觉去想如何赚钱,那多累呀。相信会有人这么想,包括我有时也会想,人的命天注定,别人有是上辈子积的,自己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这些想法制约着我们去改变自己,看那些想法,别人现在有钱是上辈子积的,这本身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从原因上看,是看到了别人含着金汤匙,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还有更多的人是通过努力还获得的财富却可以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那条路充满了不确定性,那条路上需要面对艰辛与担当。
在困难与容易面前,人们往往会选择容易,这是我们从小就受到的教育,避重就轻,在考试的时候,先做简单的容易的,最后再做难题。从小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总是在最后再去选择做难题。这是在考试时的答题技巧,可是这种技巧,在长时间的运用中,已经融入渗透到了我们的行为中。只所以会看到差异时,很容易就给自己找个合理的借口,让自己瞬间就在心理上拉平了这个差异,这么简单,又有好处的事,大部分人大概率都会选择这么做。
事实上,总是有一小部分人,他们会去分析那些差异,从自己内部去找原因,向那些强者去学习。这一点我们有很多的方面去向优秀者学习,他们就像是我们的镜子,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当我们身上具备这些品质时,我们也可以逐渐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懂得向别人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方法,那些为自己找借口的方法,还是及早的在自己的行为中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