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码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大二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也没有华丽的语言形容这两年的生活,更多的是对随之而来的大三准备考研的计划。
01
两年前报考志愿的时候,没有人指导,而父母也是通过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学教师和学医以后毕业好找工作”,那时的我对未来就有一颗不安定的心,奈何又不能不考虑到父母,最后我们各退一步,专业我可以自己选,但是学校要在省内,就这样,我报了我所在省的一个三线城市的学校。那时我还傻傻的相信别人说“去那些大城市有什么用,毕业后一直就在那里才算本事”。然而,当我上了一年多的大学,读了更多的书,懂了更多的道理,看了各种各样的人,我才意识到我有多后悔当初的选择:小城市的资源太少,机会太少,选择也太少。所以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在这个人人喊着逃离北上广的时代还是有很多毕业生选择在北上广打拼。
朋友在省内一个城市上学,这个城市也在最新发布的一线城市列表中,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她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小型马拉松,而这种活动在我所在的城市是有都不会有的。她也曾参加过当地举办的一个英语配音比赛,她还说哪个明星去了她的城市,去了她的邻校。我想这就是城市之间的差距吧?
每年到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学生听到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可是在十八年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在学习,被学校老师父母“操控”着,我们被告知“只有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好的出路”,根本就没有人去花一些时间去挖掘我们的兴趣,你说你喜欢科学,所以你报了相关专业,而当你深入研究却发现和你想的一点都不一样,所以你说这不是我的兴趣;你说你喜欢文学,所以你报了文学专业,而你连几千字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这叫你的兴趣?你说你以后要当管理者,所以你报了企业管理,后来你发现原来管理一个企业有这么多的不为人深知的艰辛过程,所以你又放弃了。究竟你的兴趣是什么?这才是大学这几年你应该学习和发现的,大学相对于高中要轻松很多,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我们热爱的事情。
02
我的一个外甥女(不要质疑,我才21岁,只是辈分问题)即将高二,我姐和我说她以后要当领导,要去上海,我姐告诉她在上海生活那么难,都不一定能养活自己,压力太大还不如在附近待着找个好工作得了。听完我姐的话,我无奈的笑了笑,我们这代人就是有相同的想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也知道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北京的蜗居生活也经常被报道,很多人都是带着梦想前往的,我们也知道那里最不缺少的就是有梦想的年轻人,我们想的只是为了梦想去拼搏一下,哪怕最后我们听父母的话回家乡工作然后结婚生子,但至少在年老回忆一生的时候没有遗憾。可是这一切都有一个阻力——父母。
很多父母经常以“过来人”奉劝我们以后干什么挣钱,稳定的生活多么难能可贵,女孩子还是安稳点好早结婚早生子然后安稳的过一生。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们传统的思想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经历过那种不稳定,每天为生计奔波的生活所以才有了想要安稳的生活,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我们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即使最后头破血流。也希望两年后,我的那个外甥女能如愿以偿的去她想去的城市,即使那时候她的父母不支持她,我也会支持她,因为我懂她心里所想。
03
很多人也可能会说,为什么必须要通过考研来换一个城市呢?毕业后直接去想去的那个城市就可以了啊。之所以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的父母,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这个“孩子”不是那种“本身就是父母的孩子”而是“永远长不大,没有自己的能力,不成熟”。因为这些事情,我经常和父母吵架,好像我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好像什么我都要依靠他们,好像做什么他们都要担心。所以当我告诉他们我想考研,我想出省,我想去南方等等这些想法的时候,他们总是告诉我省内的哪些哪些学校也不错,离家还近。当然我的父母并不是不会尊重我的想法,只是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去接受,我现在都在想在即将到来的几年我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情会和他们大吵一架。
或者我会为了他们退一步,但只会退一步,我可以为了他们放弃一点点,但不会放弃我想要的全部,而我相信做父母的更多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开心。
我也曾想象过,一个人拖着皮箱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下了火车后该去哪?住在哪?有谁可以投靠?这一切都让我不会轻易单独去往一个城市,所以我想通过考研去一个城市,熟悉这个城市,最后在这个城市工作,除此之外,父母也不会担心我处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了。
当然,也想通过这篇文章给正在报志愿或者以后报志愿的学生一个建议,城市与学校对一个普通本科的学生很重要,当然,对于那些学霸请自动忽略此建议。
同时也希望,你今天的每个选择在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都没有后悔过。
大家好,我是凉城未凉,我在和你们一起努力,努力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