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是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的。有时候我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有时候我们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动机,只是我们常常缺乏对行为动机的主动意识,孩子也是如此。
要想指导怎样激励孩子有效的合作,我们需要一些心理学技巧。
1、孩子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们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孩子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在家庭或班级或某个社会团体中的定位。小婴儿用哭泣的方式寻找拥抱与关注,校园里的顽皮分子通过制造各种小插曲吸引老师的目光,而那些看起来优秀的孩子为了获得持久的赞美可能在大人面尽其所能表现良好……孩子们的行为有目标导向,但是他们并不察觉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如果你问一个习惯上课乱插话的孩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肯定很茫然地回答不知道。孩子用来寻找自身价值感的方法,是他们通过直觉找到的,而不是通过理智推断出来的。他们的行为源自内在动机,他们从一次次尝试和错误中学习,从而在生活中不断重复能够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的行为,而放弃那些让他们感到孤独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
2、孩子是观察的专家,却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与定论。
孩子天生善于观察。自出生之日起,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睛很快就能发现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引起家人的关注,也能很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微表情。但是,他们对观察的事情进行解释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在寻找自己在家庭或团体中的定位和价值感时,使用的通常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四岁的安安本来乖巧可爱,一岁左右学会走路,一岁半能够自主大小便,语言能力也很强。她擅长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得到了大人的肯定和喜爱。可是,在弟弟出生后的两三个月里却发生了一些行为倒退的现象:她有时候会尿裤子,还会哼哼唧唧提要求……弟弟刚出生的时候,安安对小婴儿很感兴趣,总是跟在妈妈后面想帮这帮那,可是妈妈总是亲切而坚定地拒绝她的善意。于是,安安对新成员慢慢失去兴趣,渐渐地,她的那些行为倒退的现象也逐渐开始了。
安安观察到,新成员弟弟得到了家人全部的关注,弟弟把妈妈从自己身边抢走了。新成员的到来,吸引了家人的大多数目光。安安的观察是正确的,妈妈还有其他家人确实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了这个不能自理的小婴儿身上。可是,她对自己观察的结果做了错误的解释,她觉得自己在家庭中失去了中心地位,是因为自己能够自理,而不是向弟弟那样什么都需要大人来照顾。于是,她通过想象把自己变回小婴儿,希望借此赢回本属于她的家庭地位,但是,她没能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大孩子有超越婴儿的能力。目前,二胎家庭数量陡增,在新成员到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是有很多老大都如安安一样面临着自以为失去家庭中心地位的威胁呢?
3、孩子们时刻在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孩子的天性就是他的内在环境。婴儿期,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认知、探索世界。如在口欲期,孩子对什么都张口就咬,他们通过触觉、味觉等接受各种信息,并进行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慢慢长大后,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通过一次次尝试,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然后利用自己的长处应对生活。
孩子在认知自己的内在环境时,同时也和外部环境进行交流与沟通。婴儿的第一次危险就是他对外部环境的反应与互动。他观察到微笑能来鼓励与赞扬;并发现,当他回应他人微笑时,自己会感到愉悦。这样,他认知内在环境和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强。在外部环境中,家庭氛围、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训练孩子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家里所有孩子的共性,就是父母营造出家庭氛围的体现。如果父母能够对“家庭星座”的情形有主动的意识,很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往后退一步,好好观察我们的孩子,也许我们的训练更得法。
敏锐的观察能够给人意想不到的领悟。当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就能应付自如了。愿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有智慧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