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奖励让人信心百倍
有的奖励让人特别势力
有的奖励会让人无所谓
如何正确地奖励孩子?
一、奖励的争议
前几天,我在知乎上搜“奖励孩子”四个字,一眼看去,有着各种各样的论调。
比如:
为什么奖励孩子却适得其反?到底还能不能奖励孩子?
千万别用奖励训练孩子,这不是在帮助人,这是在害人。
经常用金钱奖励孩子的家长,可能正在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好纠结,到底要不要用钱去奖励孩子呢?
......
等等、等等。
关于奖励孩子这件事,这些年一直存在着争议,有的说,奖励让孩子备受鼓舞、信心十足;有的说,奖励让孩子变得特别势利,做什么事都要谈条件;还有的说,孩子对奖励没兴趣、无所谓等等。
我总结了一下,说奖励孩子不好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来自外部刺激的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内在成长的动力,一旦当外部刺激失去时,孩子就不会再努力。
说起奖励,我真得好好感谢自己,在我家两个宝贝上幼儿园的时期,我就是运用奖励帮助孩子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了不少生活上、学习中的好习惯。
还记得当时,我和孩子一起在墙面上贴了一张大大的进步榜,每天都带着孩子在这张进步榜前贴着各式各样的小贴纸,和孩子交流着他们每一天的小进步。
当时孩他爸,很鄙视我的这种做法,说道:“你也不嫌麻烦,每天与其花这么长时间搞这种花花哨哨的东西,还不如多陪孩子看些书。”
记得当时我的回应是:“读书固然重要,孩子的习惯养成更重要;嫌麻烦,我来弄,你就别管了。”
其实当时我也不懂奖励孩子背后的科学道理,只是觉得公司管理过程中运用的KPI考核,对员工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
我就借鉴了类似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了习惯的培养。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是如何通过进步榜的奖励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的?
二、我是如何用奖励来培养孩子习惯的?
首先,确定培养哪方面的习惯?
我主要从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三大方面来进行设定,每个大方面下面分6-7个细项。孩子不同、细项不同,我会根据孩子薄弱的地方,需加强的地方来进行设定。下面是给大宝制定的,大家可以做参考。
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友好外人、友好家人、诚实守信等;
生活习惯:小帮手、自己的事自己做、早晚刷牙、早睡(21:30)早起(7:00)、衣物整齐归位、出门麻利等;
学习习惯:主动写作业、写作业快、写作业准、自己看书听故事、讲故事或讲课、主动练架子鼓、主动战胜困难等等。
上面的细项和孩子商量好后,和孩子一起将这些细项写在进步榜上。
小贴士:这个过程一定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制定,让他做自己的主人。
其次,如何通过奖励来培养?
奖励的设定:每天在表现好的习惯项下贴小贴画,根据积累小贴画的数量来换取奖励。
奖励是根据孩子的愿望清单设定的。
累计不同数量的贴画,对应不同的奖励。
他最看重的奖励,需要更多的贴画数量。
奖励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物资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比如:他喜欢的玩具、文具、衣物等,或者亲子共读,多读几本书;去游乐场等等。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和孩子一起来贴贴画,表现好的地方、付出努力的地方,会在相应项下面贴上小贴画。
表现的好坏,引导孩子自己来陈述,让他自己评价能不能奖励。
能与不能奖励,都会让孩子举出具体的事例或理由。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不少言语的夸赞,会不断地让孩子知道自己经过努力得到哪些进步,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这个过程中,孩子也逐渐明白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道理。
执行的频率:第一个月,我每天都会和孩子一起来进行;到第二个月的时候,每两天进行一次;第三个月的时候,间隔的时间就会更长,有些时候是孩子想起来了才去张贴。
三个多月的时间,大部分习惯就养成了。养成之后,我们就不特意去贴贴画了。
小贴士:在这些过程中,一定引导孩子看到他们的努力与进步。
我发现孩子特别享受他们的每一个成长,每天看着他自己获得的花花绿绿的小贴画,孩子会特别有成就感。
至于换不换奖品,最后他们都淡忘了。
最后,培养的效果。
虽然我家两娃都没有上学前班,但通过以上习惯的培养,他们都具备了上小学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与同学相处的能力等等。
他俩都很快地适应了小学生活,每天都很期待去上学。没有大家常说的“起床气”、“出门磨蹭”等现象。
不用花太多的功夫去关注他们的学习。
比如:学校的作业不需要我们陪着写,一般自己都能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
自己也会安排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练习乐器等等。
自己的书包自己收拾。也很少有忘带学习用品的现象。
在学校里也是老师的好帮手,老师也说我家孩子干事很明白,交给他很放心,我想这应和幼儿园时期的习惯培养息息相关。
小贴士:做好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而不单单是一些知识的储备。
当时,我用上面方法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直到在心理学的课堂上学习时,我才恍然大悟。
我的这些方法歪打正着地符合了一些心理学的科学道理。
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正确奖励背后的秘密吧。
三、奖励孩子的科学做法
1、制定奖励规则,让孩子参与其中
我们要和孩子商量着一起编制进步榜和制定奖励规则,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奖品的设置也是孩子想要的,是他愿望清单里的。
这些过程的参与,实际上是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归属感和自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避免孩子产生“为别人学、为别人做”的情绪。
2.奖励孩子的正面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奖励可以强化正面行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所谓奖励就是对一个人某些行为上给予某种程度的正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让这种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正强化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满足的刺激,从而使孩子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每天让孩子说出自己表现好的地方、付出努力的地方,在相应项下面贴小贴画。
这些动作,就是不断地对孩子的正面行为作出强化,直到习惯的养成。
不断地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让孩子体会到“我能行”的自我认同快感。
当孩子一次次地克服自己面对的困难后,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他们便产生了胜任感,获得了成就感。
3.适度奖励帮助动机的转化
大家都知道,真正要让孩子持久、主动地做事,需激发他的内在动力,帮他找到做事的乐趣。
有的事情,是孩子感兴趣的,已经有内在动力的,他们会自发去做;孩子做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给予物质奖励。
但很多的事情,是孩子不感兴趣的,那我们怎么办呢?
大家也都知道,学习是反人性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奖励来刺激了。
当外部奖励给了孩子开始做这件事的一个刺激时,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做这件事的过程,并积极去发现他们做好的地方,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给予夸赞。
不断地去正面强化,慢慢地会形成孩子的内在动力。
当孩子养成某方面的习惯或某方面的兴趣时,他就很享受做这种事情,有了内在满足感,形成了内在动力,这时候,就要停止外部奖励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因此外部奖励要适可而止,尤其是物质奖励。
4.多种形式结合,少用物质奖励
奖励要多种形式结合,不仅要有物资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上面我们提到,过度的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所以我们尽量少用零食、玩具、钱这些物质的东西去奖励孩子。
真正有用的奖励,其实是那些花钱也买不到的精神奖励。
比如: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
也可以是孩子喜欢的特权或活动,陪孩子阅读,带去博物馆、动物园参观,一起做游戏、一起做运动等等。
要想让奖励发挥效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奖励的内容要有变化,有事先约定好的,也有意外惊喜的。
第二,我们要投其所好,用孩子最喜欢、最在意的奖品去奖励他。
比如:我家两个娃特别喜欢看书,7岁之前亲子阅读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如果说一天不陪他们看书,他们都会很难受、甚至会哭鼻子。
因此,在家里,我们的不少奖励就是增加亲子阅读时间,看的书籍孩子自己随意选择。
在幼儿园的时期,我家两个娃都属于比较淘气,不容易服从管理的类型。
后来我就和老师商量,如果他表现好了,就奖励他一种特权——做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摆小座椅、收拾小水杯,当小班长维持纪律等等。
让孩子多干活,当孩子专注于动手干活时,就没有精力去淘气了,孩子的责任感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培养。
因此在奖励的形式上要注重物质和精神相结合,要给予孩子最喜欢、最在意的奖品,而不是他觉得可有可无的奖品。
奖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更多地要通过奖励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成就感,让他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获得更多的自由。
这样可以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驱动力。
养育孩子是人生最重要,又最容易忽视;最无奈、又最难学的一项必备技能。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多花些时间和耐心去引导教育孩子。
上面奖励孩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让大家带娃的困惑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