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已经是去年写的了,发在微博。疫情给人安静读书的时间,起初是当做书法专业书去学习的,直到看到这本书。
我很喜欢蒋勋的书,特别是这本《南朝岁月》。这是一本讲手帖的书,没有专业的学术语言,只是讲故事。
如果说一本好书有充实的内容,多么高的精神,那它绝不是一本好书。但我偏偏喜欢它这种犹如手帖一般的最清淡,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想正是这样,才能让我越读越虔诚,越读越敬畏。我们说,不管是书法还是读书,想吃透,都要有一种敬畏的心态。很少有书能给我这样的感觉。有些名著固然好,但感觉不是强迫出来的。
读着读着,你的思想就变换起来,再读,便又不一样,接着读……
手帖,是南朝人来往的问候语,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著名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姨母帖》,陆机的《平复帖》均如是。寥寥数字,大都是无很多意思的敬语。我想,在战乱流离的年代,能够说的也往往只是“卿佳不”“足下各自爱”了罢。但这些语言在今天看来,仍然可能是最动人的句子。
“人生矫情,但到了忧患,最本质的关心往往也只是两句平凡简单的问候。”
后人赏王羲之贴,才让手帖成为“书法范本”。所以,后期,很多东西都变了味儿。比如欧阳询的《张翰贴》、《卜商贴》便不再是书信性质的文体,字体也趋于严谨,南朝文人的洒脱烂漫已不复再见。因为风气在改变。
南朝美学,是一种从容自由的感觉,是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我读书,被带进了一个时代。
南朝,一个乱世。被记住的也无非是王、谢、郗三家和东吴陆家的子弟了。蒋勋常提到《世说新语》,这确实很符合这本书的格调。其中有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陆机,当然是和王谢两家关系不大。其祖上是东吴大家族,陆逊之后。东吴没落,西晋一统天下。十年,陆机便与弟弟陆云北上,“二陆入洛,三张减价”,可见其文采。但生逢乱世,殒与八王之乱。
再说王、谢、郗三家,王凝之娶了谢道韫,王献之娶了郗道茂。王凝之拙笨,谢道韫连连抱怨。谢安安慰她,她还是气愤难平。王献之最后也和郗道茂离婚了。这样的大家族,也被卷入时代没落的洪流近留下的只有来往手帖。手帖,见证了家族和时代的兴衰。
“不得执手 此恨何深
足下各自爱
数惠告 临书怅然”
这是对友人的关心。
“丧乱之极
先墓再离荼毒 追惟酷甚
号慕摧绝 痛贯心肝
痛当奈何 奈何
虽即修复 未获奔驰
哀毒益深 奈何 奈何
临纸感哽 不知何言”
这是无能为力的感叹。
回首现代,缺少的可能就是这一点“真”吧。但这绝不是最近几年的问题。南朝之后,就开始了。
我看完一个个故事。故事虽故,但我忽然对台湾和日本产生了一些好感。因为那里应该还有一丝“南朝岁月”尚存。
再看书,便又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很切了。只读书吧。
注:我的微博名称我为什么改不了名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