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20150305
写在前面:说实话,这一章真的很难懂,很难理解,读了N遍,之前自己读了两三遍,又听完两三遍老师的录音以后,再读了两遍。如果不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共读的话,我自己早就“怒摔”,把这本书不知道扔边边上哪个角落里去了。这本书的作者真是啰嗦,七拐八绕,并且这本书的时代跟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语境也不一样。按照我以前一目十行读书,和老师所鄙视打叉的“不就是…”来造句的话:“这一章不就是找出一本书中的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嘛,这一章有什么难的,为什么还那么累,读那么多遍?然而,潜下心来分析阅读,这一章却说明了更多,是一目十行所无法获取得到的。
按照分析阅读第一个层次的四个规则来阅读本章:
阅读的四个规则:
规则一:分类: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分类:实用性的作品,教导性的书
规则二:整体说明:用简短的句子说明整本书谈些什么
第八章作者告诉读者,找出一本书的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意思,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三:纲要框架:列出全书纲要,及部分纲要
规则四:找出作者问的问题/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沟通?什么是共通的词义?怎么样才能找到关键词?是否有更积极的方法找到关键字?怎么找出词义?
圣诞树模型:
四个收获:
1、最大的收获是关于“沟通”
《非暴力沟通》谈论的是沟通的技巧,沟通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在确定意图的时候,你的意图一定是“利他”的。富有个人特色编码的时候,一定是“以他人容易解码的方式”。
理解一:“利他”你想表达的意图,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达,别人都是能感受得到的到的。所以在沟通的初始就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并且给予对方想要的”。
理解二:发送者一定要澄清自己的意图,自己要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
“编码”以“他人容易解码的方式”,是以他人容易接受解码的方式,给予到人。
“每次都会有好心却办了坏事的”这样的评价,那肯定是沟通出了问题,想给予别人更多,但是对方未必能全部都能接收到。
2、沟通之间的“模糊”境界。
沟通是一个人努力想要与别人(动物/机器),分享他的知识、判断和情绪。双方对一些事情达成共识,彼此对一些资讯或知识都有分享,沟通才算成功。找出共同的词义达成共识,两颗心也奇迹拥有了相同的想法。沟通双方之间,存在模糊境界时,沟通是失败的。在读书中,词语、句子、段落都不存在模糊地带。
不仅仅是在读书,作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阅读沟通,在其他方面与人沟通时,有模糊地带,没有清晰的话,沟通都会是失败,还会继续出现问题。有时候我们会为了面子,会敷衍达成共识,但如果依然有模糊地带,逃避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达成共识才算完结。
知道沟通不顺畅出现矛盾和冲突,可能就是因为最小的单字,词语和词义理解有偏差,没有理解,模糊了。那么就要在沟通中首先第一步就是澄清关键词。从规则五,知道如何解决沟通问题。找词语,明词义。
例如老师举的一个栗子:
问:老师,我最近一点能量都没有。
答1:能量这个东西,未来慢慢就有了。Bla.Bla….
答2:你认为的这个“能量”指的是什么?
从这个栗子里,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澄清关键词“能量”,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是无效的。问这个问题的人,自己对“能量”都没有清晰的认知。
3、规则五:找出重要的单字,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分为两步,一、找到关键词,二是理解词义。
作者通过一本书来与读者沟通。读者也要努力。阅读的过程是作者和读者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语法和逻辑来说明文字与词义的关系,前半部分找到关键词,用语法来说明,后半部分理解词义,是用的逻辑来说明。语法和逻辑是是构建规则五的核心基础。
知识是通过一个个字或词语来体现出来,字和词语通过语法才能发现出来的,思想是体现在词义中的。词义是靠逻辑来体现。字和词义用语言来进行沟通。
4、单字、泰半、片语
英语和中文不一样,英语中的每一个单词,翻译成中文都是词语。所以本章节中的单字,应该翻译成词语、关键字应该是关键词。
片语:第一次看到“片语”这个词语,无法理解。百度了一下,“片语是起某一类词作用,在句子中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句子成分的字群。”在这里应该翻译成“短语”
①并不是你难以理解的(字义不明)词都是关键词:
例如:泰半。也是第一次看到“泰半”这个词语。百度了一下:犹大半、太半。过半数。
《汉书·食货志上》:“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联系上下文,“泰半”这个词语,并不是关键词。
②即使是全部都认识的字,也未必都能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需要通过上下文、短语、句子、段落来理解词义和字义。
三个感悟:
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意思是:“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 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读一本书,肯定是有难以理解的话,那更有必要继续读下去。要去做一点难的事,才能成长,如果读不懂就放弃那就太傻了。你觉得难,因为你在走上坡路。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作者用了拼图来做比喻。
一个就位的字就代表着词义。多尝试,并且试错。会越来越了解已经就位的字所表达的景象,剩余的字也更容易拼好全景。错误要更正,这样就有了找共通词义的经验,并且可以检视自己是否成功。
一般我自己读书,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会跳过,按照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第一步,与作者找出共同的词义,来看,是不允许有“模糊”地带存在的。跳过,说明还是没有理解,没读懂。
3、作者苦口婆心
作者真的是太负责任了,生怕我们读不懂。用Xa、Xb、Xc来举例说明阅读的三个不同的词义,为娱乐阅读Xa,为获取资讯Xb,为增加理解力阅读Xc。后文中又举例说明,一个有不同词义的字有时候只用其中一个意义,有时候用多重意思结合起来用。阅读任何一种书籍是Xabc,教导性阅读是Xbc,启发性阅读是Xc。光光理解这些栗子都是够了,累死了,汗!原来自己都懒得去看这些晦涩难懂的栗子,这次潜下心去看了以后,发现,作者真的是非常严谨的一个人,任何一种情况都说明的很清楚,并且把他没有描述的很清楚的地方也都做了说明。
两个改变:
1、澄清关键词。
读书不仅要找到关键词,理解意思。在与人沟通、对话的时候,也要找关键词。并澄清关键词的意思概念。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
任何困难的事情都从最简单的可以做到的简单的小事开始,一点点进步吧。
一个行动:
持续行动,迎难而上。
继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