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是让儿子当作文练习的,随便找了个题目,他听闻一脸茫然,应该是很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出这么个题目,太小太小了。
散步的时候,随便和他聊了几句,只是想让他开开思路,但聊过之后自己却愈发觉得需要记下来了。
我几乎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学会系鞋带的了,问了问身边的朋友,他们大多也是如此,难道我们早在记忆成熟前就已经学会了吗?小时候对鞋子真的几乎没什么记忆,不过看了一些儿时的照片,才发现那时穿的大多是小巧的皮鞋,也系着鞋带。
算起来,专属于鞋带的印象是在幼儿园里的,虽然只是三十多年前,但好象久远的已经无法确定记忆中的真实性占到几成。当时应该是自己或同学把两只鞋子的鞋带系到了一起,在行动或玩耍时肯定摔倒了,因为我很清晰的记得,地上有点点血迹,应该是从我鼻子里滴出来的吧。依稀记得老师很费周折的将我的鞋带解开,而且好像还用了一瓶神奇的药水。
我记得很清楚的是,自己小时候系鞋带的方法与别人不同,这是因为家中的长辈总是发现我和他们的系法都不同。当时我应该是用一种比较费事的方法,但也还算结实,只是慢慢的,不再用了,于是也忘了,开始用大多数人常用的方法系着鞋带。
因为爱踢球,所以也在电视转播中关注着球星们系鞋带的方法。于是也找来很长的鞋带,在下场踢球时把鞋带也在脚脖子上绕上一圈,顿时有了专业球员的感觉。
中学时大家对穿衣并不算讲究,但也会对新潮的东西也很是关注一番。一次在课堂上,语文老师不时弯腰去系他新皮鞋的鞋带,次数多了之后,他自嘲似的解释说,应该是新皮鞋配了两条圆管型的鞋带,系起来不像扁平的鞋带那样结实,所以容易散开。
再往后就是教儿子系鞋带了,只是现在的童鞋,有鞋带的越来越少,他对于鞋带也是不厌其烦,系的时候也不爱掌握要领,只是草草打个结完事。慢慢的一路走一路系的状况多了起来,他才关心如何系才能不让自己太麻烦。于是当爹的就教了他一招,欲擒故纵。打结之前的第一道交叉要松,之后两根鞋带的交叉要绑紧,如果都绑紧的话,第一道交叉随着脚的运动,慢慢就松开了,外面的交叉也会随着基础的松动而松动。现在第一道交叉稍松,这样脚的运动也会有一定的空间,对于绑紧的第二道交叉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自然就不容易松开了。珩哥觉得很正确,而我却悟出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对于要控制的东西,自然不能控制的太死,否则一挣扎就会控制不住;给出一定的空间,设置最后的底线,这样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对孩子的管教也是如此,松和紧的度要因人而异,绝不可千篇一律,多多用心也是能把握好的,就像我们系鞋带,脚上的松和紧,自己心里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