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治疗的目标与阶段
目标,是促进来访者成长,自强自立,使之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一、医学的目标与心理学的目标
心理学
二、中间的目标与终极的目标
中间
三、内部的目标与外部的目标
内部的目标是指那些来访者自己对自己所提的目标;而外部的目标则是由其他人对来访者提出的,比如父母、配偶、治疗者等。
四、一般性的目标与特殊的目标
一般:比如说要达到一种自我接受的目标就是比较大的概念,比较泛化的目标
具体:使对方不再怕在约20个人面前讲话
五、矫正、发展与预防的目标
矫正的目标之一可能是帮助个体在某种变化背景中或某一阶层中与周围的人以同样的方式行事;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消除或减少来访者身上存在的消极的东西,这也是矫正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发展的目标可能着眼于帮助人们提高某些心理能力。
预防的目标是为了使人们减少对矫正式治疗的需要而设立的。
六、综合的目标
杰何达(Jahoda)在对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心理健康的标准。这六条标准为:
(1)对自身的态度:包括能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适当的探索;自我概念的现实性,能接受自我,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等。
(2)成长、发展或自我实现的方式及程度:包括实现自己各种能力及才干的动机水平;实现各种较高目标(如关心他人、工作、理想、兴趣)的程度。
(3)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程度:包括各种心理能量的适宜的动态平衡(如本我、自我和超我);有完整的生活哲学;在应激条件下能坚持并具有忍耐和应付焦虑的能力。
(4)自主性或对于各种社会影响的独立性:遵从自身内部的标准,行为有一定之规;行为独立的程度。
(5)对现实知觉的适应性:没有错误的知觉,对于所见到的和所预期的事物重视其实际证据;对他人的内心活动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共情。
(6)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具有爱的能力,并建立了令人满意的性关系,有足够的爱、工作和娱乐;人际关系适宜,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具有适应和调节自身的能力,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
曾文星等在综合了心理学与医学的观点之后,也曾提出心理健康者应具备的有关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1)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
(2)关心家庭,有亲近的人;
(3)喜欢自己的工作,满意自己的家庭;
(4)保持广泛的兴趣与活动;
(5)能发挥自己的潜在优点,也能利用机会;
(6)知道自己的短处,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
(7)能接受失败、挫折,并且愿意面对困难、正视困难;
(8)能接受环境的变化,并适应之;
(9)时时充实自己,促进自我成长与成熟;
(10)会享受人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义[4]。
七、影响治疗目标的因素
来访者:问题、经济条件、生活水平
治疗者:专业、理论
第二节 治疗的几个不同阶段
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及结束阶段
心理诊断阶段又可细分为信息的收集、心理诊断、信息反馈和治疗目标的确立这样几个阶段;
帮助和改变阶段又可细分为领悟及修通(working through)两个阶段。
治疗的这三大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第一阶段中,治疗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确认,制定出治疗目标;第二阶段则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其认知、情绪或行为;最后在结束阶段中,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巩固其治疗所获成果,适应结束治疗的情况。
一、心理诊断阶段
1.信息的收集:时间、思维与情绪、思维与行为
2.心理诊断:
(1)来访者问题的各种形式:精神病学、神经症
(2)治疗者与来访者:是否适宜做心理治疗
3.信息反馈
清晰、简短、具体
4.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现实可行、是心理学的、轻重缓急、经常评价
二、帮助和改变的阶段
效益产生
1.治疗者责任
帮助来访者成长,使之自强自立,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疗者。
2.领域
领悟的第一种作用,是可以达到一种能使其问题严重程度降低、并能使对方心理上真正强健起来的心理平衡。此时,也许来访者的问题仍然存在,但他已开始有所改变了。
3.支持
“让我们一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试一试,万一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对付它。”
来访者最理想的进步是其自己奖励自己,而减少对治疗者的奖励的需求。
4.反塑造
指来访者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影响治疗者。
5.移情
这意味着来访者可能把他以前生活里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过的情感、态度等主观体验移植到了治疗者身上。
来访者对治疗者的移情反应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所有的移情都可能成为某种形式的治疗阻力。
一般程度的积极的移情,只需给予较少的注意就可以了;而直接的、强烈的、消极的移情则需认真对待。
6.反移情
反移情是指治疗者自己以不适当的行为对待来访者在治疗中的某些行为表现。这种反移情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7.对峙
对峙是向来访者指出其态度、思想与行为等之间出现的矛盾。
8.解释
解释就是为来访者提供对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看法。
三、结束阶段
总结回顾、提出疑问、纠正
开放性一次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