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外面看看。抛开一切,攒足够的旅费,去外面看看。
从小,我的任务就只是读书,读好书。可是我连这个简单的任务都在半路遭遇mission failed。家里人特别希望我去上海,从小都习惯遵从的我,也就把它认作“我也想去上海”。因为高考完不愿意复读,自己几乎是在家人的怒骂声中逃到本省的大学。如今已经毕业两年,也工作了两年。同龄的小伙伴读研的读研,结婚的结婚,添子的添子。我没有像那种“社会人”的性格,在商界做的风生水起;没有学霸的头脑风暴,在科研领域苦心钻研,小有成就;更没有殷实的家境,买房买车一切平稳。我做着一份,一些人羡慕,一些人嗤之以鼻的工作。羡慕吃穿不愁,温饱不惧,每月还有余钱入库;不屑死气沉沉,千篇一律,不如国企的稳定和福利。目前的状态来看,我还是有些倾向后者。枯燥的生活让出去看看的想法愈发强烈,最近已经到了“如果再不走,我会患上抑郁”的程度。
我读的书很少。从高中开始,很多都是在看了一半觉得不感兴趣,扔在一边又换一本。所以,当心里极度阴暗,想写些什么来释放一下苦闷的时候才发现,我竟然不能通过我最喜欢的文字,把所有渣滓一股脑地倒出来。现在想来,这恐怕是目前为止最后悔的一个习惯了。更可怕的是,我最近意识到,因为这个习惯,我错过的好处远不止这些,连上面的愿望想法都没办法做到有意义地实现。举个例子。景德镇大大小小的陶瓷展在我印象中有很多次,因为好奇我也跟着大人后面屁颠屁颠的去过一次。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感叹“哇,这个瓶子好大”“咦,这么个破瓷饼,肯定好久以前的了,应该很值钱”之外,没有其他的收获。我也特别佩服那些在一幅古瓷画面前逗留几个小时的人。因为他们读过历史,看得懂陶瓷,做得到欣赏,而且可以通过思考领悟到新的东西。所以如果你不能通过身处他乡,激起你内心的另一份感受,那就没有意义了。But reading will do somehelp.
我去过一次厦门,去年九月份,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但是因为靠着节假日,时间短,人很多,所以基本上就是去看人了,所以除了累,和“我到过那个地方”,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感受。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下次一定是在淡季,一到两个小伙伴,请稍微长一点的假出门,去一个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的地方。我可以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蹲在路边看一会儿蚂蚁搬家;买一些乡间果农亲手种的水果,听他们讲一讲丰收的喜悦;光脚踩一踩溪水,感受一下透心凉,心飞扬。这些都可以用影像和文字帮助记录体验,以后老了在回忆起这一段段经历的时候,不再是“哇,好玩”“哇,好漂亮”“思国一”,而是可以给晚辈一些可以触及心灵的画面和思想。计划在五月中旬,假期之后,小伙伴招募中。
这些特别像为出去玩找一个富丽堂皇的借口。好吧,用甄嬛过滤器过滤一遍,其实我只写了五个字:
我想粗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