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特别的春节,没有欢声笑语,没有烟花爆竹辞旧岁,亦没有总不落幕的春晚。好在,父亲还活着,生平第一次在火车上过除夕,也生平第一次吃到咬一口就吐掉的饺子。
50个小时,看着一路绿叶到白雪皑皑,仿佛过了一个四季。
初一下火车经120接送,父亲平安的入住到康复中心,一路的担心总算落地。
俗话讲久病成医,经过这几年陪父母治病得出第二经验就是积极与病友/家属交流,然后吸取经验,摒弃糟粕。第一经验当然是尽最大能力找该领域里的最权威的医院和医生,拿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脑梗,致瘫不致死,脑梗后至少3-6个月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和家属都是艰难的考验。父亲由最开始的以为住院几天就能出院,到现在康复治疗一周才能缓慢行走,感到急躁,不断的让我想办法给他手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肺癌手术三天就出院了,能走能跑的,怎么就一个小小的脑梗,让他失去了活动的自由?且要康复好几个月?我只能让他尊医嘱同时适当跟病友交流。
康复中心的病人脑梗患者多是有三高基础病的老年人,而脑出血的患者竟然多是30-45之间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性是高血压,熬夜,喝酒,吸烟。男人的社会属性导致了他们一出生就注定踏上一条奋斗不息,竞争不止的道路,且不进则退,只有当健康的红灯亮起时才不得不停下奔波的脚步,然后茫茫然,惶惶恐,望着妻儿老母,恨不能马上健步如飞……
幸好,父亲已经退休了,除了健康,再无后顾之忧,可这不受控的躯壳,让他心底对于瘫痪的恐惧大于上手术台手术失败的结果。
每个人,终级追求其实是”好死”. 一夜睡去,悠悠长眠,该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了吧。
父母病后,母亲去世后,我就从不忌讳这个话题,而是想,怎么能让活着的人,有更好的生存质量,向死而生。
陆陆续续的买了几本书,西藏生死书,终活,断舍离,向死而生,人生落幕时,看看世界各地的人们是怎样的面对死亡,以及怎样的绝地求生,看看他们做了什么再绝症中活了下来,以及做了什么迎接避无可避的生命终结。
殊途同归。
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