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便是自己30岁生日了,就这样踉踉跄跄地迈进了30岁的大门。
曾经以为30岁距离自己很遥远,可当它如期而至的时候心里还是会觉得惶恐,总觉得要做点什么。
从小就老被我妈说,你这孩子啊和别人就是不一样。好像是这样的,我的性子和两个姐姐相比,确实多了些执拗,以至于“听过很多道理,依然没过好这29年”。
1
0-10岁
0—10岁,艰难而有温暖。
从记事起,就常被教导要听话,懂礼貌。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顶着“教师子女”的帽子,所以一路备受关爱。读初中以前,我家一直是在学校住的,那时候自己也算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记得当时学校有要求午休的规定,还发了午休条要求家长每天签字,那时候因为不想睡觉就总是跟二姐偷偷从家里溜出来,在夏天大热天里,跑去两毛钱买根冰棍坐在大树底下一中午,最后还冒充家长签字。现在想想,小时候也是真够皮的。
等到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家人工作调动就转去了实小,家也搬到了实小。那时学校前院有两个很漂亮的花园,每天很早的时候就会被我妈喊起床,然后搬个小凳子去花园里读书,估计自己的朗读爱好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激发起来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结识了现在的几位好友:老马、鸽子、^璐、^兰,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王老师。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写日记,上次在家整理屋子无意翻见了小学的日记本,在每篇日记上还有着王老师红笔批阅的痕迹和那些鼓励话语,日记里密密麻麻记满了儿时开心地、难过地、有趣儿地林林总总的小事件和小情绪,看得我不禁惊叹自己那时的“文笔”。
2
11-20岁
11—20岁,有遗憾的10年。
这个阶段里,我完成了初、高、大学全日制的学习。
中学的前两年我一直顶着“宏志班”的光环在班级里当着“凤尾”,可能是叛逆期的缘故,那两年的自己好像特别不招人待见,全身都散发着一副牛气哄哄的样子,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唯一能炫耀的资本应该就是因为当时有一群“死党”,和还能稍稍说得过去的语文成绩。
我从小就偏科,这个“坏毛病”一直延续到现在。喜欢文字,对数字却钝感十足。比起自己的大脑,我更信赖的是计算器和Excel里的函数公式。
因为偏科,初升高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读完高一时,家人花“高价”把我转进了县重点高中。在报名缴费那天,我从门外扒着窗户眼看着一张张百元钞票在点钞机上刷刷得过,心着实疼了下,心里愧疚还又愤愤不平地怨怼我妈,干嘛要给我转校,在哪儿还不能好好学习了。
现在想来,原来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我的身上,只不过“迁”的是我,而我当时却没能好好珍惜他们的心意,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而显著提升。
以前总会有问,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你愿意回去哪一年?那时候总是不经思考一句玩笑话过去,而此时竟突然有了答案:如果真的可以回到过去,我希望可以回到这个时期,因为对于这10年,我发现自己心里有着太多遗憾。
3
21-29岁
21—29岁,野蛮生长,努力向上。
大学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私立学校当实习老师,当时学校的董事长郭成功老先生是我外公的一位旧识,但刚入校工作时,他却并没有对我过多关照,反而是相当苛责。那时的自己还是个刚走出学校大门,半懵懂的大小孩儿,可却强撑着硬着头皮往前走,直到2个月过后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优秀率均达到100%居年级第一时(当时带四年级科学),他对我竖起大拇指。
在大学实习期结束后,我又继续回学校工作了半年, 后来因为对教师职业一直有心理排斥(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在“教育基因”里长大),所以总想着“出去看看”,于是毅然地办了离职离开。
后来就误打误撞地进了“互联网”行业。当然,12年的自己那时候还是个愣头青,只是模糊了解“B2B”、“B2C”、“O2O”这些概念。那时,我在公司项目部默默做着产品测试和用户体验的工作,也就是在那段期间,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身份的转变,经历了不断地成长和蜕变,直到后来公司因为资金链断掉项目崩坍。
再往后,尝试做过行政人事工作,因为不想每天面对各种琐碎事情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后来选择了离开。不过也正因为这段经历,让我从中知道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许难处,我们能帮则帮,互相体谅,学会温柔地和这个世界相处。
兜了一圈之后,回到了互联网运营岗。从最初门户网站的编辑和运营,到新媒体运营,再到对用户增长和直播带“获”的探究摸索,在运营这条道上一边跌跌撞撞、一边野蛮生长地走过了6个年头。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专就去看书学习,持续关注业内大咖和优质大号,加入圈子与同行人一起交流。这一遭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地累,又特别地满足。在这段经历里特别想感谢一下自己长久的学习力,以及工作公司所提供运营的平台和产品。
除了以上,还想感谢以下在我工作生活进阶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重要的人:
谢谢郭老,是您在我初入教育行业时就以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影响着我,并在我心里埋下一颗教育人的种子。
谢谢Herry,Katie,发现我身上的闪光点,让我对工作一直抱有热情。
谢谢有引领力又睿智的岳姐,总能在重要的时刻给我指点迷津给予我力量;也谢谢温暖的韩老师,那时像老父亲一样给我许多指导。
谢谢李总给我的信任与引荐,让我推开健康这另一扇门。
最后,谢谢我的娄大贵同学,谢谢你在我26岁生命时的出现,并在今后每一天不断的予我心安。
4
30岁
30岁,刻意地规划自己。
30岁是一个折点,会想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看懂自己。在这段回忆和记录中突然地我发现一个规律:你的上一个10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10年。奋力工作学习的这几年,像是在为自己的学生时代填坑。庆幸自己可以在这个折点到来之前停下来休息这段时间,这2个月或许将是自己在下一个10年来临之前最宝贵的财富。此时,有种开阔的平静感。
站在30岁这个门槛上,我还是无法眺望未来。就和平时的任何时候一样,对未来仍然一脸茫然。但我明白,时间带给我的绝不止有年龄的增长,更有成长的经验,以及不断积累的能量。所以我只期望自己能够不断地成长,做成一些事,做好一些事。
想起崔璀的跨年演讲上,一位做人资的嘉宾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概念:从2020年开始,人们都在由电梯模式向攀岩模式转变。大意是这样:
之前我们认为稳定的、可预期的通道,只要努力进了电梯,我们就可以向上,直接摁几层到几层。但是这些,在2020年面前,被击碎了。我们永远需要知道下一步我们要往哪儿爬,手怎么抓?脚怎么蹬?而这些是在考验着每一个人最底层的优势和资源条件。
所以,30岁之前做好别人交代的事情,30岁后要开始主动规划自己。
我希望自己在今后遇到任何难题时,都会停下来想一想,如果换做10年之后的你,你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怎么做才不会让10年之后的自己后悔。
要做的事:
①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保持节奏;
② 开始练字;
③ 写读书笔记;
④ 更新公众号(ps:不定期)。
提醒自己:
① 目标的制定要清晰。
② 不要偷懒,坚持每天/周做1-2件正确且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运动和阅读、练字等。最近看完了放置了好久的几本书,发现有些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在书中早已有了答案。“书中自有黄金屋”说得一点也不假。
③ 勇敢尝试。遇到摇摆不定,不确定做还是不做的事情时,不要反复推演,不要纠结,只要有还有精力,就迅速去做。
④ 练习分享。在过去的时间里,我总是不断的在进行输入式学习,对于收集学习到的内容很少进行再拆解和验证。
最后,
希望2021,对自己温柔一点。
愿永远保持一颗真心,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
愿下一个10年来临时,自己可以无所畏惧,
笑着挥手,说声:Hi,se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