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汤鼎铭,甘肃庆阳人,在他九岁那年,他的爹娘在去上坟的路上遇到山匪打劫,结果父亲被那帮歹人用石头活活砸死。而母亲为了免遭凌辱,当即投了河。
后来,虽然得救后大难不死,但由于大脑在水里缺氧时间过长,从此变成了弱智,整个人的智商和三四岁的孩子大致相同。
这场惨剧发生后,汤鼎铭的外公一股火之下,不久就病逝了。剩下了年迈的外婆,先是将汤鼎铭的母亲送到了县上的妇幼福利院,然后带着年幼的小鼎铭,动身前往广西贺州,投奔自己大女儿,也就是汤鼎铭大姨的家。
本来,这一路也算平安无事,汤鼎铭和外婆乘坐火车来到了广西的首府南宁。
在这里,他们需要转车去往贺州。
(2)
距离火车发车还有三个小时,外婆带着小鼎铭出了候车室,走进一家面馆,点了一碗阳春面,不慌不忙得吃起来。
谁成想,一个中年汉子快步走到他们的跟前,一把将外婆身边的包袱拿了起来,转身就朝店外跑去。而外婆在愣了一下后,也起身跟在后面追着。
等小鼎铭在街上找到外婆时,外婆已是满头鲜血的躺在地上,她的身边围着许多围观的群众。
原来,那个中年汉子是当地的一个抢劫惯犯,专挑火车站附近的一些老幼病残下手。而追在他后面的外婆,由于躲闪不及,被路过此地的马车狠狠地转到地上。老人家年老体衰,加上头部受到重创没一会就气绝身亡了。
就这样,汤鼎铭瞬间成了孤儿。
由于含有大姨家庭地址的包袱被坏蛋抢走了,他一时间进退两难,南宁又无熟人。于是,他只好求助之前吃过面的面馆老板。
幸运的是,老板是个热心肠,叫了几个伙计,帮汤鼎铭的外婆入土安葬。又帮他找了一份卖报的差事,总算让他在南宁有了安身立命之处。
(3)
近水楼台先得月,少年汤鼎铭,在卖报的同时也会看报识字。
转眼半年过去,这一天的凌晨五点,他拿到了最新的《南宁早报》,无意之间,一则数万名爱国青年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消息映入他的眼帘。
别看汤鼎铭还是少年郎,他那颗的爱国心,可是特别成熟、厚重。
早在老家甘肃时,他就听说红军是一只抗日队伍,这些军人爱护老百姓、一直在打土豪分田地。而如今自己家破人亡,我们的祖国又深受日寇之害,于公于私,自己去延安投奔红军,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想好这件事后,他带着手上剩余的报纸,回到了报社向发行部主任辞工。在得到了批准后,他又去了面馆老板那里,拜别了恩人,带着三块大洋、二十个铜板,坐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
(第二章完,第三章待更)
姚唤珺写于202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