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赶在元宵节到来前,我花了将近三个晚上的时间,给女儿做了一个小兔子的纯手工纸灯笼。
做的时候几度崩溃,暗暗发誓以后绝对要买成品的,自己DIY实在是太耗费时间了。尤其对我这种手残党来说,做这个灯笼,前前后后竟然花了我6-7个小时,想想都觉得自己脑子进水了。
但当真正的成品出来后,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尤其看到女儿对这个灯笼一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各种爱不释手的样子,顿时觉得自己熬了几个夜来做这个灯笼还是挺值得的。
然后,决定明年的元宵节灯笼还要DIY。而且,要全家人都参与进来。这次由于时间紧张,加上老公手工完全不行,女儿还小,担心她在旁边捣乱,所以这次是我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所以,虽然结果还好,但还是略微有点遗憾的,因为没有锻炼到女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她还只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
后来,跟一个宝妈朋友聊起来,她的一些分享给了我很多的触动。朋友女儿比我女儿只大了半个月不到,但动手动脑能力极强。
原本是想向她请教一些经验,后来一聊才知道,原来她家能自己DIY的东西,绝不买成品。而且素材特别简单,就是最一般的纸,胶水,蜡笔,以及家中有的各种现成的东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跟着感觉走,哪怕是信手涂鸦。
不买现成的素材,就用身边有的,最自然的东西,去呈现出来。关键要动脑筋,要去想,大人小孩一起想。因为,这世界不缺素材,缺的是想象力和创意,还有父母的用心。
后来朋友又跟我分享了一段话,也让我深受触动和启发。
日本的幼稚园幼儿园不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他们的课室都极为简朴,除了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手提式的收录机显得稍微“高级”一点,其硬件均比起国内要求的“五机一幕”相差较远。至于幼儿的玩具,则是一些硬纸皮、大小各异的包装箱、报纸、尼龙绳、木或竹制筷子、还有大量的图书,任由孩子堆砌、涂鸦、剪贴、玩弄,让幼儿乐在其中。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观念所在: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力,不能变为“成品”的奴隶。营造“适者生存”的氛围,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使日本成为不折不扣的世界科技进步高铁上那颗不可缺少的“永不松动的螺母”。
朋友因为是在日本留学多年,受日本教育影响比较深,所以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会参照这样,尽量发挥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时间花在哪儿,成就就在哪儿。羡慕的同时,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