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无意间看到女儿写的一篇日更文,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花200块钱吃个自助餐,我眼都不眨一下。花200块钱买一条心仪的裙子,我考虑再三,最终想想还是算了!”
典型“吃货的经典语录”!
对于吃,孩子倒是蛮讲究的。上面那段文字,也应该是她目前真实的生活状态。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她所挣的工资,有一半是花在“吃”上的。在别的方面节俭得有些抠门,在“吃”这个环节上却毫不吝啬。在杭州这么一个被人称之为“美食荒漠”的地方,她居然吃出了“美食嘉年华”的感觉。
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得好点”算不上什么。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尽享美食之乐,这也无可厚非。反正是自己挣钱自己花,怎么开心怎么来嘛。
这可跟我们小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物质非常匮乏,你就想吃点啥都没这个机会,当然,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印象中,父母为了教育我们勤俭节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宁可买‘不值’,不可买吃食”。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吃食”买来以后,吃完后就没了。而购买一些“不值当”的物件,不管当时再怎么“不值”,总还能派上那么一点用场……所谓的“派上用场”按现在的视角来看,或许便是那个贫寒年代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对于女儿“爱吃”这一点,有一段时间我曾颇有微词。她这家伙,喝水都能长胖。如果不加节制的胡吃,都不知道以后会长成啥样。可不管我怎么唠叨,女儿对于“吃”的那份初心,始终不改。
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能想明白她到底想干嘛!你说20多岁的小姑娘,接理说,应该是“最喜欢打扮”“最喜欢臭美”的年龄段,用自己挣来的工资,买点衣服、首饰、化妆品啥的,好好的收拾一下自己。可她倒好,一年到头素颜朝天,衣服大多也是中性的T恤、牛仔裤什么的,性格风风火火,外表神情上那真是妥妥的“假小子”。我的看法,“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的。穿得清清爽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既能愉悦心情,又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一举多得的好事。虽然穿不了太名贵的,但至少也不应该太随意。虽然没什么大钱,但给自己买点衣服的钱,总是不缺的。
很多时候跟她开玩笑,说她现在这样的情况,“我都担心你能不能嫁得出去?”可得到的回答却是,“嫁不出去就不嫁了呗。像现在这样我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好吗?”——我能说“不好”吗?我这不担心以后一不小心就成为“啃老”一族吗?女儿却不以为然,“你有时间担心我啃老,倒不如先担心担心这天什么时候会塌下来?”直接噎得我无话可说。
00后这一代,不管怎么说,不管怎么辩论,有“理”的那一方,始终永远都不会是我!尽管我一直觉得自己挺有思辨力的,但在女儿面前,我似乎从来都没赢过!
“吃货”的世界,说实话,我真的太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