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会儿会见一位多年的老朋友。这次见后,下次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日本人有“一期一会”的说法,即是说每次见面也许都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所以要真诚对待。当然,人总是不甘于此,既是最后一次就得留个念想。过去也送过她书,不如这次也还是书吧。送哪本呢?雪漠老师的心灵瑜伽和小说都送过,按说再没有什么更好的了。我忽然想起刚收到的《雅德根》,作者昳岚,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彦瑾编辑。这本书其实我还没看过,直接送人是不是有些轻率?迟疑一阵之后,我想:不妨性情一些。这样,从时间上,我们倒是一起在读这本书。古人说,“天涯共此时”,有点儿这个味道。
该如何推荐这本书呢?——连我自己都没看过。
凡事缘起最重要。记得几个月前,陈彦瑾老师讲到一位女子的传奇故事。传奇在于她家族的神秘传承——“雅德根”。雅德根是远在东北边地的达斡尔族里巫师、萨满的意思。这在过去曾经非常普遍。雅德根一生的任务就是为部族去除疾病、灾难、痛苦;而且,雅德根的传承会在一个家族内代代相传,每一代都会有一位并且仅有一位载体。对于传承人来说,这个选择完全是被动的,无法拒绝也无法摆脱。故事中的女子就是被选中的传承人,她的一生(前半生)就在与这个身份的纠缠、挣扎中度过。作为这个载体的时候她痛苦,摆脱而不得时更痛苦。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我想,在成书前,主人公也许已经摆脱了这个身份,否则要如何超脱地与人讲述这个故事呢?一个数百年的传承就此中断了。幸,或不幸?当然,到目前为止这个结局也只是猜测。不算剧透啊。
我问自己,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故事的离奇么?应该不是,论故事的离奇,这些年流行的修仙玄幻类网络小说都专精此道,但没哪个值得推荐。触动我的是这个故事的纠结。本来行善事,不应该让人那样痛苦;而行善的人或‘神’也应该没这份执着。这样的执着下,行善的意义是什么?善行下的心是善的还是恶?那些被善行救度的人真的被救度了么?
也许,这个故事本身才是唯一的解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用这段词来形容这个故事,未免有些小题大作了。但是,人事何谓大小?英雄豪杰与升斗小民的痛苦纠结都不过如此。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这样反而更容易些。于是,与好友分享些好书,就如同分享自己的人生一样,那些痛苦也就变成了滋味。人,大概就是这样慢慢活明白了。
说了这许多,原来还没有说到题目上,但是问题已经没有了。重要的不是如何推荐一本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好手,就够了。原来好的书总是要人各自去读的,说多了反而没了乐趣。我只说:“这个故事应该不错,我们一起来读吧。”
就算相隔千山万水,也能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