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5月份,国民公公王健林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如果有机会会支持儿子旗下的直播平台——熊猫TV的意愿:“如果有一天,王思聪邀请我到他的直播平台亮相,为他攒一些人气,我肯定会免费去。”果然是亲爹,5天之后,王健林就上了熊猫TV,直播了他在飞机上跟人斗地主的全过程。
直播开始前已有12万人在线。当天下午1点左右,王健林现身,直播间内已经有50余万网民。围观的网民中更多和更活跃的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大家刷着弹幕,各种吐槽,聊着有关王健林和王思聪的八卦,甚至有人在弹幕里问“王健林是谁?”
拼了命也得满足吃瓜群众
这仅仅是直播平台借助名人效应的一次尝试。自从2016年初,直播以各种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野蛮生长。斗鱼、花椒、熊猫TV、TT直播……瞬间,200家直播平台蜂拥而起。一时间,人人都在做直播,人人都想做网红。
而直播的内容上,鱼龙混杂。
处处充斥着色情自然不必多说。男性主播失去了性别优势,则以各种低俗的“啃猪头”、“生吃大肠”、“胸口碎大石”的手段吸引眼球。苦逼而卖力。不过尔尔。
投资人也玩跟风
而中国的投资人也进入了高度同质化的阶段——领域、项目,常常一拥而入。比如今年开始直播热潮,所有投资人一窝蜂投资直播业。而在此之前不久,O2O、P2P突遇寒冬,也是遭到了投资人的集体冷落。
大量的直播平台相继诞生,其热度与当年的团购、O2O、P2P、海淘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互联网”+“一切”的产物。与此同时的是,平台疯狂烧钱,完全没有盈利的可能。而直播又有所不同,主播工资、推广费用较高,盈利相比死去不久的O2O相比,更是艰难。
所以,考虑到这种商业模式的赢利点,互联网巨头BAT并认为这是一个金矿,因此,也并不会全力投入。
没有了BAT的“搅局”,更煽起了其他普通投资人的热情。
这是个看数据的时代,但是你以为数据都是真的么?
刷单,已经不是直播业的专属秘密。O2O业的刷单已经催生出一整套黑色地下刷单链条。对于直播来说,刷单已然轻车熟路。为了制造人气、吸引用户,虚构观众人数、送僵尸粉丝,在网络直播平台行业,几乎是通行的做法。
而且“机器人”观众,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当你在尝试直播的时候,除了你自己的好友,你会发现有很多用户名接近的ID围观,这就是传说中的“机器人”。
机器人不光满足了一些人的虚荣心,而且制造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更为关键的是,人们从重的心理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场有200万观众的直播,和一场2000个观众的直播,即使你知道前者的数据水分巨大,但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前者。
打开直播软件,看到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人在一个房间,让人恍惚全世界人都在玩中国的直播软件。
以至于,刷单成了互联网公司通用的一种双赢营销手段:给投资人提供漂亮的数据,还能利用从众心理吸引更多观众。所以,投资人过分追求数据,最终也有了逼良为娼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