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们的大多偏好和做出的选择更多地源自于我们的生物性。
尽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生物本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生物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缓慢的进化已经跟不上现实的步伐。所以我们要反本能!
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却并没有变得更优秀,为什么?
- 固有的认知模式很难改变
- 急功近利。收益存在滞后性,我们的思维都是同步性。
- 不愿意离开舒适区。离开舒适区往往意味着短期的效率降低。
“鸡汤”更像是色情按摩,你那里舒服它就按哪里;而“干货”更像是正规按摩,你哪里不舒服他就按哪里。
本书属于干货类书籍,不仅给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而且尽多的解释了一个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根本。
第一部分 反本能之自我提升
第一章 为什么总想拖延
- 感性VS 理性——我们为什么那么不懂得克制自己
- 大脑分为两个区域,感性面和理性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
- 感性面:边缘系统,出现得早,占比大,负责执行我们的本能,比作大象
- 理性面:前额叶,出现的晚,占比小,思考和控制,比作骑象人
- 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两个系统的配合
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黑人和小白人。一般情况时感性和理性是互相矛盾的。
- 虚假的疲劳——为什么我们总想要放弃
- 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大脑感知到身体能量下降太快时,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能量并减少消耗,同时限制身体部位的消耗。
- 虚假疲劳感:运动过程中第一次感到疲劳往往不是因为肌肉无法工作了,而是因为大脑的过度自我保护。照顾生存是头脑的主要任务,只要是可能对生存有所威胁的行为,他就会做出强烈反应。(你跑步太累的话遇到突发情况就跑不动了)
- 接触新事物初期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这种不熟悉感大脑会归类为“疲劳”,所以感觉很累。(万事开头难)
- 能否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如果认知不够清楚,或者不够自信,那么会很容易放弃。
注意:接触新事物时由于我们会消耗很多能量去建立新的认知,有的时候是大脑的欺骗,有的时候身体是真的累,所以要注意休息和补充能量。
- 享乐的大脑——为什么我们总想玩手机
- 当我们还是原始人时,能够引起我们快感和愉悦情绪的主要是性和事物。(食色性也)
- “烂尾”的大脑:由于环境的变化进化出了新脑,新脑进化出来时,为了维持行动的本能,并没有将旧脑剔除,他俩是并存的。
- 延迟享乐:旧脑对享乐的需求很高,因为原始的享乐都跟生存有关,经过长时间进化,享乐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能。但是过度享乐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就算你早起一会,就算你不吃那么多糖,不吃那么多肉,不贴秋膘也不被冻死饿死。利用新脑,学会联系实际情况来对行为习惯进行改进,而不是一味听从旧脑的指挥。
- 社会的螺丝钉——为什么做事做久了会没精神
- 我们体内的递质和激素分为
兴奋类
和抑制类
,他俩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而且维持这种状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 当我们一直使用兴奋类激素时,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保持兴奋会越来越难,所以很难长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持续亢奋。
- 我们体内的递质和激素分为
所以靠意志力去做的事情很难长期坚持,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可以把它转化成行为习惯。
平时很安静的人在KTV最疯,是这个道理吗(○` 3′○)
- 不走陌生路 - 为什么改变总是那么困难
- 简单粗暴的旧脑:旧脑会对之前经历过的场景进行模糊的
场景记忆
,再次遇到相似的场景时会不加判断,直接提取这个场景记忆
来应对。这么做也是为了减少思考,节省能量。(比方说你的吃喝拉撒基本不用脑子,条件反射似的完成这一切) - 另外旧脑思维能力有限,会把所有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事情都归类为
交配和进食
,认定享乐的事情都会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基因,所以会不断提供给我们动力。 - 大脑喜欢清晰的选择:如果有一个选择在我们的记忆中非常模糊,那么,我们很坑倾向于选择那个清晰和简单的。(旧脑为了节省能量,就是懒)
- 简单粗暴的旧脑:旧脑会对之前经历过的场景进行模糊的
第二章 如何改变拖延
- 改变很简单 - 从简单开始的蝴蝶效应
-
习惯
是存储记忆最为深刻和牢固的方式之一 - 从简单开始,降低一个行为的门槛,减轻保护机制的唤醒程度。
-
- 给个进度条 - 看得见的进步,让改变更有效
- 大脑不喜欢不确定性的东西,会释放皮质醇,高皮质醇水平伴随着高耗能。
- 及时反馈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在制定计划时,多一些具体的要求和可量化的进度,计划进行起来会更顺利。
- 有效重复 - 让新习惯替代坏习惯
- 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出现新想法就是在神经建立新连接,想法出现次数越多,链接就越稳定,大脑会对稳定的连接进行优先选择,进而形成自动化反应。
- 重复也要讲究效益,稳定的、细水长流的改变更有效、更持久。
- 改变拖延可以找另外的简单一些的行为去替代之前的行为,然后不断重复,养成习惯。
- 心理奖惩 - 让改变像玩游戏一样有趣
- 社会助长:当我们在做自己擅长或者不需要太高技术要求的事情时,身边有其他人会使效率提升。(看书就去图书馆,别一个人在宿舍)
- 心里奖惩: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条“巴普洛夫的狗”,可以通过关联学习,进而习得一种行为。我们在做事情时可以设定一个时间限度,限度内完成就自我奖励(吃巧克力),完不成就自我惩罚(跑圈、俯卧撑)。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严格执行!!
- 有效放松 - 什么是正确的休息姿势
- 休息时大脑是在清理垃圾,长时间不休息记忆力和免疫力都会下降。
- 大脑的“轮休”:左右脑原理,左半脑主要负责语言、阅读、思考和推理,右半脑主要负责艺术类、情感类。所以数学题做累了学语文,涂个秘密花园啥的,左右脑轮番工作。
- 主动休息: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尽可能的保持有规律的休息和工作模式,在疲劳出现之前就适当进行休息,即使是小憩五分钟或者小锻炼一下,再继续工作时都会效率更高。(丘吉尔就是,得空就小睡一会)
- 记忆的线索 - 到适合的地方,做想做的事
- 环境对我们做出选择和改变的影响非常大。当我们面临不同的环境时,我们提取出来的记忆会有所改变。(健身房有镜子,看见好吃的会忘记要减肥)
- 运动员通过热身让自己的水平发挥的更好,我们在工作学习时也可以营造唤醒状态来提高自己的效率。比如看书就去图书馆,休息就去操场。
第三章 为什么总想玩手机
- 时间“黑洞” - 为什么我们总想刷手机信息
- 原始社会,信息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分享信息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也是这样,但是如今信息量太大,很多信息不再有效和真实。(鸡汤就很强调稀有性和重要性)
- 信息可以减压:压力大 → 皮质醇升高 → 旧脑启动保护机制 → 转移注意力 → 寻找娱乐性强低耗能的信息
- 人们处于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并且不断寻找别人的缺点。竞争性越强,越会通过寻找对方的缺点来取悦自己。(所以人们爱看八卦,出轨离婚啥的点击率最高)
- 萎缩的大脑 - 沉迷网络社交可能让人变笨
- 我们面对不同的人会展露不同的角色,社交网络会对自我的同一性造成干扰,让我们产生社会性格焦虑和不协调。
- 社交上投入往往是单向投入;二提升自己,则可以实现一对多功能。
我倒认为变笨的原因是浏览的快捷性信息太多,会使人逐渐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 接纳性对抗 - 如何降低手机的负面影响
- 增加确定性:防止出现手机幻听,朋友圈可以写上
固定的时间回复
。 - 提高娱乐成本:卸载非必须应用,让娱乐所需的步骤变得复杂。
- 保持“渠道唤醒”:看书不用手机,用kindle或看纸质书。
- 增加确定性:防止出现手机幻听,朋友圈可以写上
- 完美计划不完美 - 为什么充电计划总是失败
- 人们做决策估计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倾向于过于乐观。
- 我们并不是客观的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 而且考虑的是我们最好的状态,而不是平均状态
- 别让思考止步 - 最好的办法不会一开始就出现
- 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想法,一开始都是最普通的解决办法。
- 最普通不要紧,可以参考
PDCA
循环,循序渐进不断优化。Plan → Do → Check → Act,四个步骤不断循环。 - 二八法则:尽可能抓住起关键性作用的20%.
- 仪式感 - 如何更好地落实计划
- 尽量培养一定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遵从生物节律进行休息工作,避免耗费太多精力去适应不同的环境
- 尽量让计划可量化,增加确定性。
- 记录计划中不妥当的地方,下次完善。
第四章 为什么付出了却没有回报
- 知道感 - 知道了就代表懂了吗
- 大脑为了节省资源,会对相似的事物进行浅加工,产生“我已经都会了”的错觉。
- 只知道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练习时重点要放在难的、自己还做不好的部分。
- 刻意训练初期会带来短期的效率降低,但是能够带来长远的成长,所以要主动走出舒适区。
- 注意的注意力 - 我们真的全都学到了吗
- 学习新东西是建立在我们的前期认知之上的。
- 立场决定注意力: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时,我们会自发的忽视和屏蔽与我们的目标不相关的信息,从而被我们所掌握的单一维度的信息所局限住。
- 思考维度不够高的时候就会忽视很多有用的信息。
- 钉子理论:我们的能力应该像图钉,在一个点上很精尖,但我们亦需要足够的基本面去保护自己。基础知识,拓宽思维就是我们的基本面。
- 攀登障碍 - 学习也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 学习目标的三个类别:认知、情感、技能
- 三个类别又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级由低到高依次递进,只有记住了才能理解应用。
- 学习效率等级: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教授。教是最好的学,因为主动性最高。
- 大脑的假设 - 它可能是台高阶超级计算机
- 大脑作为物质的存在,容量是有限的,会对信息进行压缩
- 抵抗压缩的办法,就是在压缩之前进行巩固。信息接收的次数越多,突触的链接更稳定,更容易回想起来。不断的重复、做笔记,都是好方法。
- 忘掉不开心 - 遗忘是大脑的自清理过程
- 遗忘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让我们不至于被生活琐碎所淹没。
- 愉悦的情绪 - 大脑效能的最佳学习状态
- 生理学上讲:好情绪好身体。长期高压对大脑有影响。
- 封闭空间会影响心情,限制思维活跃度。可以去室外开阔地方走走。
第五章 如何高效学习
- 关联的知识 - 灵感的来源、思维的提升
- 最初的加工水平越高,记忆越好。所以最初学习尽量多层次、多线索、多关联
- 高效巩固 - 集中学习VS发散学习
- 集中学习:较长时间段里不间断的反复学习。适合短时间内大量获得基础知识。
- 分散学习:间隔时间进行学习。有利于强化记忆。
- 应该两种方法结合:先集中学习,然后间隔时间复习强化记忆。
- 疲惫的身心 - 大脑学习的低效率状态
- 生理学:睡眠不足,免疫力会降低。影响学习能力和效率
-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 体温降低:洗热水澡
- 光线抑制褪黑素:降低环境的亮度
- 咖啡、茶、酒不宜睡前饮用
- 生物钟培养:保持固定的入睡、起床习惯
- 睡觉打鼾需要了解原因,及时就医
- 浮躁的解除 - 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提升自己
- 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都是在做自己身体的延伸:棍棒延伸了手,汽车延伸了脚,望远镜延伸了眼睛,互联网延伸了思维
- 缺点:很高的筛选成本;内容过于简化,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 会慢慢取代传统学习方式,就像汽车和马车,汽车终会超过马车。
- 学会“淘金式思维”(出自《学会提问》)
- 构建知识体系 - 大脑认知资源的节能模式
- 缺乏对知识足够的理解,那么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觉得谁说的都有道理
- 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够强化思辩能力,加强分析能力。(《学会提问》)
- 体系的共性:
- 多元性:足够多的差异性元素
- 相关性:思维导图式的树状或网状结构最稳定
- 统一性:体系必定以整体存在
- 非线性:自己的知识输入量基数足够大时,体系甚至会自发形成,产生输出量
- 秩序性:懂得如何筛选,减少无用信息带来的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