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Y刘安娜20170413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4件事帮助你完成一年读100本书》,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告诉别人如何一年读100本书,不如说更大的作用在于提醒自己,别忘了年度目标,以及帮助自己更有效率的阅读。不过没想到出现了这样的评论:
刚看到这条评论我是很生气的,虽然我自诩理性,但也会有情绪,觉得自己的想法就算是不正确或者不完全,也不至于获得一个“有病”的评价吧,我自认回复也算有礼貌,却仍然被攻击。我还因此而生了一段时间的气,巧合的是,这段时间我总是会读到一些人每年读了300本书做了怎样的输出、或者因为读了200本书而实现了怎样的成长这一类的内容,更加觉得这位读者不可理喻、思想狭隘,而且居然还有人认为ta说的有道理。
但就在我今天高兴地读着行动派新书《你和梦想之间,只差一个行动》的时候,我顿悟了。这位读者认为我一年读100本书是有病,是无法消化吸收的——而且也许也有很多人有着类似的疑惑,只不过没有说出来而已(或者没有评论给我)——可能正是出于ta在现阶段的不足,这其中可能原因包括:
1.没有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2.不能充分理解书中内容;3.没有充足时间读书;4.不喜欢读书;5.看不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想到这一点,让我一下子释然了。再继续想下去,我认为很多人都把读书这件事情看得太严肃了,把读书单纯的和考试联系在了一起,这也算是多年的国内应试教育的思想包袱。由此展开,就会有人认为不参加考试就不需要读书,或者读书需要做很多摘抄笔记,一天读完一本书是不严肃且没有提高的,等等。
其实为了考试而读书只是读书三大目的——消遣、获取知识、开启心智——之一:获取知识。广义的来,书籍是一个平台,和互联网一样,是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就像《王者速读法》(ps推荐阅读)里面提出的,书籍是仆人,我们是国王,而非相反。
由此,我觉得,对于那些认为一年读100本书太多、无法完成的人来说,可以试着去想象这样的一些可能性:
1.阅读也可以纯消遣。
有时候读书是为了进益,有时候读书只为了好玩。比如我一直喜欢的日本漫画家高木直子的作品,尤其是她的一个人系列,不仅有趣,也学到了给自己做饭的方法;比如近期读到的一本《画的秘密》,虽然篇幅很短,半小时就读完,但其中蕴含的推理和感情意义深长;比如高产优质的两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和阿加莎,他们的小说篇幅也不长且非常易读,很容易一天读三本,但思维训练可是一点也不容易。
2.深刻作品深刻读。
有时候,有些书确实内容深刻,我们一时未必能理解,并不是说为了读完就囫囵吞枣,完全不管是否吸收了。这样的书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从实践中寻找案例,或者寻求验证的机会。这样的书我也有很多,开始读,但还没有读完,比如《认识商业》、《未来简史》、《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的人生管理的传奇记录)。并不是说为了完成一年100本书的目标就完全放弃这些需要花时间阅读的作品了。
3.读书不必一字一句都读完。
关于这一点,我也经常听到反对意见,认为不完整读完一本书就是投机取巧。同样的,这也是为了考试而阅读的思想,由于考试所以要掌握全部内容这样的想法。而在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是否掌握了整本书的内容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针对一个问题寻找可行性和方法论;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阅读的重点在于获取有效有用的内容,因此,一本书里必然有些是有用的而其他是没用的;为了解决问题的阅读就是要从很多书中抓取各个有用的部分,而这也正是拆书帮一直在做的事情,推荐去读拆书榜出品书籍系列。
至于我为什么要给自己定一个一年读100本书的目标呢,其实初衷很简单,就是我特别喜欢买书,但读书速度太慢,如果不给自己定个量化目标,不强迫自己去完成的话,可能会一直处于这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状态,而我不喜欢这种状态。说白了,其实是为了消除因拖延而带来的焦虑感,寻求内心的平静。
而关于阅读和吸收消化的关系,我很喜欢的编辑slash作者slash豆瓣红人鼹鼠的土豆曾经说过:
我深感认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