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卡夫卡,他的压抑与阴郁的隐喻,以及深入精神领域的探索都令人痴迷。当然,这并非是我喜欢他最根本的原因。就像是他的那句名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我喜欢卡夫卡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真实。
他不像是那种没有生活,或者说是离普通人生活比较远的作家,而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有着普通的家庭,爱过,也失败过,也曾每天一身班味儿的半死不活。
就像是这本《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即使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卡夫卡的诗依旧魅力不减,毕竟哪个打工人看了不得说这不就是写我的精神状态吗?
比如第34首。
“帮帮我!
你自救吧。
你背弃了我?
对。
我对你做了什么了?”
这段话像不像领导同事让你背锅时的状态,面对一大堆烂摊子,想求个助,却被说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又比如第77首。
“创造力。
齐步走!
这边来!
跟我聊!
好好聊!
意已决!
杀无赦!”
这不就正是当我们苦心想出一个策划后,熬了好几天做PPT汇报,然后被否决的场景吗!
除了工作外,他的诗更写出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当代人的精神状态。
例如第52首。
“爱是,
你待我的方式。
你对我而言,
是一柄刀。
我拿它,
在自己心中翻搅。”
这首只能说,懂的都懂,实在是太形象了。
又像是第21首。
”忘记一切。
打开窗户。
清空房间。
风吹过房间,
眼里看到的是空空如也。
找遍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也找不到自己。“
这首诗不正是心情很差时,独自一个人在家里放空时的状态吗?
只能说卡夫卡太懂人性了,他对人类内心探索的太深入了。才让他的作品,即使过了一百多年都没有被时代所淘汰。他所描写的精神领域的内容,是人类所共通的,也是人类所不变的。
在这本《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中还有卡夫卡的画,线条都非常的简单,看起来是那种随手画。但真就是,很压抑。怪不得很多心理学家会用卡夫卡进行分析。
这本书的译者文泽尔在前言中说,德语诗有着自己的魅力,也有着自己的语言逻辑。翻译后的作品不必深挖太多内涵和内核,不必要求自己非要去理解什么,只要去读就好了。
这或许就是卡夫卡的魅力,每个人都可以对他的文字有自己的理解,不必非要多正确,也不必非要多么深入,能让自己产生共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