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去莱西七中支教的老师,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不止是上班轻轻松松,消费也很随意,没有什么压力。
详细捋顺一下她的“支教”行踪:
星期一没有行程,大概率是在家休息。
星期二上午青岛去莱西的路上。
中午在莱西七中附近淮南牛肉汤就餐,人均消费17元,附近很多餐厅人均50左右。
星期二晚上食堂就餐,或者没吃,然后附近散步。
星期三中午到附近的杨国福麻辣烫就餐,人均28元。
星期三晚上食堂/没吃,然后附近理发店焗油。
星期四上午莱西返回青岛途中,中午在岛城一汤店就餐,人均62元。
星期四下午在家SPA馆做SPA,晚上在宽鲜锅贴店就餐,人均49元。
然后去附近的尚度商城逛街,顺便吃了个甜点。
周五在家休息,晚上被隔离。
从这些行程来看,青岛支教的老师应该是个年轻女老师,没有结婚,一个人生活无忧,基本上都在外面就餐,但是消费并不高,而且很有情调,做SPA,逛街,吃甜点。
不过这份支教的工作,是真的轻松,周二下午,周三一天,一周就这么过去了。
人们不仅要问:这是支持教育去了还是祸害教育去了?正常的工作时间不在单位上班,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已违反了工作纪律的话,那谁又应为此事负责?
难怪网友说,老师这么轻松,逍遥自在,还成天嚷嚷涨工资,还涨什么工资?你不能说网友们说得没有道理,毕竟这种事情确实存在。
看看现在,尤其是大学老师,有几个正理八经认真教学的,岂不见如今大学老师一星期就上1,2节课。有点想法的就在外面注册个公司,兼职赚外快。没想法的就赋闲在家,有课才来。有上进心的老师,忙于论文为了评职称涨工资。
有几个,是为了教学事业呢?
默默的问一下,如今想当老师的,是因为热爱教书育人,还是因为教师职业稳定,一年4个月假期的?
扪心自问,答案自然明了。
————————————
另外,这次事件,刷新了我对支教的认知
莱西这个地方属于青岛的一个县级市,类似于北京的延庆、密云这些地方。莱西这地方你要说穷,可真不算穷,怎么说也属于强二线城市,如今高铁也都延伸到了莱西,地铁也在修建。
按照官方的说法是——支教。怎么这样的一个县级市就变成了支教?支教按照正常理念,不应该是支教农村,或者国家偏远逻辑的山区嘛?
不得不问,这种支教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定义成支教,这又是层什么关系?莫非又是为了满足某种职称指标?
疫情,是面照妖镜,能照出世间万态。希望那些被疫情“躺枪”的人和事,也可以像防疫一样,严防死守,出现“病症”,紧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