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一毛
【典故经过】《史记》记载:汉代李陵是一名勇将,善骑射,当时任“骑都尉”之职。因匈奴常进犯,李陵自请带兵五千,北上抗敌。不料被匈奴八万骑兵团团围住。李陵寡不敌众,但是仍然打了十几天仗,杀伤的一万多敌人。最后,箭射完了,粮吃光了,归路被截断,后援盼不来,李陵终于被俘而降。武帝听得李陵投降的消息,非常生气,就把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全家大小都杀了。司马迁认为李陵是有功于汉朝的,他的功足以抵补他战败之罪,并认为李陵以五千人敌八万人,能坚持到最后,是很难得的,他的投降一定不是真降,而是等待有利时机报答国家。武帝因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且还有讽刺国舅李广利率领大军正面拒敌而怯懦无功的意味,于是勃然大怒,这位公正敢言的“太史令”司马迁,便遭了殃。
司马迁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摧残,痛苦万分,曾打算一死了之。然而转念一想:“我这样死了,还不等于许多牛身上少了一根毫毛一样,同死了一个蚂蚁有什么区别?而社会上的人们又不能把我同烈士相比,只以为我罪大恶极,是自讨的,是该死的!”于是,他忍受耻辱,坚强的活下去,顽强的完成了伟大著作《史记》。
司马迁曾经写过一封长信给他的好朋友任少卿,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报任少卿书》。他在信里,提到了上述想死而又没死的思想,原文是:
假令仆(我)伏法受诛,若(好比)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俗又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到底)就死耳……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九牛亡一毛”这句话,后来成为“九牛一毛”成语。
【人物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十岁能诵《古文尚书》。成年后,周游南北,考察各地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天汉三年,因替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解释大意】九牛一毛,一般比喻极为轻微的意思,等于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毫毛。
力不从心
【典故经过】《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为朝廷建有大功的老臣。
班固曾随窦固征伐匈奴,率36人出使西域,平定和安抚西域50多个国家,促使他们归向朝廷,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卓越的功勋。因此,汉和帝刘肇封他为定远侯。班固在西域生活了30多年,到了晚年,他日日夜夜思念故乡洛阳,希望有朝一日告老还乡,叶落归根。
有一天,他的妹妹班昭替家兄给汉和帝写了一封信,请求让班固回到故乡。
班昭在信中写道:班固现年已70,年老多病,耳聋眼花,需拄杖才能行走。所以即使此地发生暴乱,他的气力也是不能顺从心愿,报答皇恩了。所以请皇上开恩,能让他活着回到故乡,以免他壮年竭力效忠于沙漠,死后还要捐尸于旷野。
汉和帝立刻下诏书,请班固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洛阳。
气力不能顺从心愿,演变成“力不从心”这个成语。
【人物简介】班昭,内黄(今河南洛阳)人,是东汉文学家,女中才子之一。
【解释大意】力不从心,指心里很想去做,然而力量不够。
了如指掌
【典故经过】《论语·入佾》记载:春秋时,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理论。禘祭,是古代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仪。当时诸侯之国的鲁国也举行了此仪式,在孔子看来是不应该的,但又不好明谈,因而孔子回答说:“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意思是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放在这里,指着手掌。——一样看的十分清楚吧。
【人物简介】孔子,见“一匡天下”条。
【解释大意】了如指掌,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又作“了若指掌”。
三十六计
【典故经过】《南史· 檀道济传》记载: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檀道济,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被晋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打了三十多次胜仗。曾战功历城(今山东一带),因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个别士兵,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且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营中侦查。檀道济料道敌人这一着,便故意在晚上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用大批砂子充作米,还故意用斗来量,一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放着。魏军的密探,把看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敢追击,檀道济于是率领宋军,安全撤回。这个故事,叫做“唱筹量沙”,可见檀道济打仗是很有计策的。
【人物简介】檀道济,南北朝时宋武帝开国武将,其善谋多策。是有名的军事家。
【解释大意】三十六计,是泛指计策很多,不是整整三十六条计策。后来民间收集罗列很多条,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金蝉脱壳”、“调虎离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