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叙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到东吴灭亡(公元280年)近100年间,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小说语言很简练,情节十分紧凑,没有一丝的拖泥带水,没有一点肥皂剧的嫌疑。小说主要写了近百年间发生的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和一次次外交上的博弈。故事中重点表现的是人物的英勇行为、忠义精神、智慧谋略。
关于英勇这点,我们从一个个武将身上可以很明显体会到,且不说张飞的大闹长坂坡、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赵子龙的单骑救主,就连太史慈、夏侯惇、许褚、马超、张辽、甘兴霸也给人极深的印象,就连在道德上极为令人不齿的“三姓家奴”吕布的辕门射戟也非常脍炙人口。关于智谋,诸葛亮是代表,曹操、周瑜、司马懿每人的故事都精彩纷呈,也都被大家津津乐道了。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自己对小说“忠义”这点的理解。
忠义——这是作者极力赞扬的精神,这也是令所有人敬佩的品质,因为这是稀缺而人最需要的品质。人本质上首先需要的是安全感,忠义满足人的这种需要;而且这也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且重要的条件。可是,正如《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小人所说:人永不会背叛的是利益。为了利益,夫妻会反目、兄弟可成仇,更遑论其他人。这还只是说的国泰民安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了像三国这样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的乱世,“忠义”就不仅意味着会失去某种利益,还有身家性命,甚至整个宗族。此时,人的选择就格外困难,而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背叛也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宽容。但,仍然有人选择了“忠义”——不惜一切!
小说中讴歌的具有“忠义”精神的人最多,远比武艺高强、神机妙算的人多。为刘汉政权牺牲的王允、董承、耿纪等人;为蜀汉牺牲的姜维、诸葛亮的儿子、孙子,忠于曹魏的、东吴的,甚至至死忠于袁绍、刘表的人都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尽管有很多人的牺牲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但作者还是不吝笔墨描写了他们的言行,很多还用诗歌表达了敬佩之情。
小说主要写的是关乎国家的兴亡大事,但对一些似乎与主线关系不大的小事却也忙里偷闲地描绘一番。比如三十八回“战长江孙氏报仇”这段,就插入了孙权的弟弟孙翊被妫览、戴员谋杀后,孙翊的妻子隐忍着悲伤和仇恨,机智地设计为夫报仇的故事。第一百零七回“魏氏正归司马氏”这部分,写了辛敞面临司马家搞的政变不知作何选择时,其姐辛宪英告诉他“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也就是人要忠于职守)辛敞这才斩关夺门去向曹爽报信。事后司马懿也嘉其义而不追究罪责。由此可见作者的感情倾向。
当然,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刘关张的兄弟情,,尤其重点塑造的是“忠义”精神的代表——关羽。前文已经说过,这部小说的节奏是很紧张的,但写到徐州战败,三兄弟失散后,关羽不得已暂投曹操这段故事时,节奏就慢了下来,从二十五回到二十七回,用了整整三回的篇幅,浓墨重彩地写了张辽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关公怎样仔细约三事才投曹操。又怎样面对曹操的金钱美女的诱惑毫不动心,甚至曹操赏的衣服都要穿在里面,外面仍要穿刘备送的衣服,怎样对两位嫂嫂尊重、恭敬,斩颜良文丑后又怎样挂印封金离开,最后不得已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言行的正面描绘,曹操、张辽等人言行的侧面烘托,使一个忠诚、仁义,来的清楚,去的明白的关云长跃然纸上,挺立天地间,让人不由不感动、敬佩。后来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也是其义气深重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他们至死不渝的兄弟情的开始,原文是这样写的: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三国演义》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多,尤其是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就更少。优美景色的描写最多的是“三顾茅庐”那段,另一处就是以上这段了。虽然很简短,但也可以让人想象到当时场景之美。可我想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让刘关张在桃园举行结拜仪式呢?张飞并不是一个有情调的人啊。
我们都知道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远离战乱的理想王国,那是不是在罗贯中看来,对誓言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对情谊的不弃,对初心的执着,这种种“忠义”精神就是人类心灵的桃花源呢?无论是可以安居乐业的时代还是战乱频仍的苦难岁月,拥有这份忠义之情,人生就有一线希望不会熄灭,就有一丝温暖值得留恋。现在这个疫情横行的时期,不就有很多人正在践行这种精神吗?正是有这些人的努力,我们才能坚信现世依然安稳,未来必定可期!
愿这忠义的桃花能开三生三世,以致千秋万世!我想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书永恒的价值和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