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五·九】
方敏恪公勋位隆赫,而诗情极佳。未第时,《途中看花》三绝云:“数枝红艳困轻尘,陇后风前别有春。袖底飞英吹特地,似怜驴背有诗人。”“女儿装罢鬓鬖鬖,鬓底桃花一面酣。结伴前村携手去,每逢花处又重簪。”“稽首茅庵古白华,道旁人献道旁花。慈云座下无多愿,每到花时壻在家。”
方敏恪,即方观承(1698—1768),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官至直隶总督,谥“恪敏”,入祀贤良祠。著有《述本堂诗集》、《述本堂续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等。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0)》。
陇,音lǒng,通“垄”。《正韵》丘垄之垄,亦作陇。《列子·天瑞篇》:“逆之陇端。”《前汉·刘向传》:“皆无丘陇之处。”
特地,音tè dì,释义:1、亦作“特的”。突然,忽然。《古尊宿语录》:“放笔从头看,特地骨毛寒。”宋·陆游《江上散步寻梅偶得三绝句》之一:“剥啄敲门嫌特地,缓拖藤杖隔篱看。”2、亦作“特底”。特别,格外。唐·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空劳酒食馔,特底解人颐。”唐·罗隐《汴河》诗:“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3、亦作“特的”。特意;特为。《古尊宿语录》:“诸圣由兹而出现,达磨特地而西来。”唐·戴叔伦《题黄司直园》诗:“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
鬖鬖,音sān sān,意思是头发下垂貌。亦指树叶、枝条、根须等下垂貌。也指草茂盛高深貌。宋·辛弃疾《行香子·云岩道中》词:“岸轻乌,白发鬖鬖。”明·袁宗道《三圣庵纪游》:“绿杨鬖鬖,一望无际。”宋·司马光《兴宗南园草盛不剪仆过而爱之为诗以赠》:“入夏益滋蔓,鬖鬖高没人。”
稽首,音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有(jī)和(qǐ)两个发音。也有学者认为,稽首的发音应该是jī shǒu。按:中国传统礼仪的稽首动作和佛教的叩头动作有所区别,手的动作不同,其代表的意义也不同。佛教的叩头动作手心向上,意为承接佛法。
白华,似指白华庵,浙江普陀山寺院。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康熙年间屡次扩建。庵中大悲阁,原为僧人收藏古玩、图书之处、名人学士常往观赏。1960年后作民居,现尚未修复。庵中有“真歇泉”古迹,宋代文学家史浩题有石碑,现泉废,碑尚存居民处,为普陀山现存最古碑刻。近年又在白华庵右侧妙庄严路旁发现明万历年间修筑海塘碑刻。按:方观承于乾隆十三年(1748)任浙江巡抚。诗中所述“古白华庵”是否即指此处,不能确定,或是泛指,或另有同名庵堂。
慈云,音cí yún,比喻佛之慈心广大,犹如大云覆盖世界众生。《鸡跖集》:“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在本条诗话中,喻指佛。
壻 ,音 xù, 字从士(不是土字旁,是“士”),从胥,胥亦声。“胥”指在外忙碌、无暇顾家的人。胥的本义:风尘仆仆的外子。有词语:胥吏。壻为男子之美称,故成为女夫之称。《释亲》曰:“女子之夫为壻。”壻后来写成“婿”,是俗字。也有一说法:婿,从女,以女配有才智者。本条诗话中“慈云座下无多愿,每到花时壻在家”一联,封疆大吏的爱女爱家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