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告诉我,响应国家号召,准备回村种地。村上有200多亩荒坡地,他想流转过来,搞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把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和土地领养结合起来。有人搞过,收益相当可观,他也准备大干一番。
我问他你准备投资多少钱?他说先期投资二百万,以集体经济的形式去搞,不但可以解决村上剩余劳动力,还可以享受国家补助、银行贷款,听他的意思,这是一件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问:“你现在不是还在上班,后边怎么打算?”他笑着回答:“根本不会影响,我可以花钱雇佣专业的团队来管理,我的农庄。”听他的样子,早已胸有成竹。
这位朋友爱好广泛,不光喜欢读书、健身、书法、还喜欢自驾游。我不解的问他:“感觉你现在生活已经相当充实,还不断往自己身上加码,你累不累呀?”他坚定的说:“其实也没啥,人的能量就像一根皮筋,越拉越长。”
我向来是支持那些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和那些空谈家比起来,无形中他们会给人一种力量。我曾经以为自己很努力,可和他们这些牛人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值得一提,这就是比较之后的差距,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
坊间流行这样一句话:“他们那么有钱、那么聪明、又那么努力。”所以,自己也必须振作起来,全力以赴。可自己除了写作、读书、锻炼这些毫无用处的事情,还能干些什么?我想不出了。即使这样,我也每天精疲力尽。
却又觉得哪里不对,感觉人就是一匹负重的骡子,虽然它无比健壮,但它的承受也是有限度的。无论是从空间、资源、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一旦超过那个极限,你所增加的任何一项任务,都有可能成为压死这头骡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天时间就那么多,放到漫长的一生,也不过百年。生活是有成本的,每天还要吃喝拉撒,思考、休息,剩下的时间就那么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要活着,就会拥有很多机会;同时外边的世界很无奈,掐指一算,你能干成的事情真没有几件。
有了这个顿悟,是四十岁以后的事。年轻时不懂珍惜,感觉青春是拿来挥霍的,拿来消磨的。不知不觉,已经年龄过半,突然觉得别人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自己一事无成。应了那句老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白了怎么办?抓紧时间,迈开腿,迎头赶上。什么读书、什么写作、什么锻炼、什么冥想、什么演讲、什么投资、什么视频号创作、什么学英语,我也拼了。就像一个贪婪成性的赌徒,想要一夜暴富。
每天早晨4:40起床,晚上12点之后睡觉,除了上班,我把所有时间花在所谓的成长上,就像打了鸡血,每天精神振奋,还真有点拼命三郎的精神。而我时常把这种自己认为的正能量,要强加到家人的身上,希望他们也能像我一样努力。
就像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写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想要缩短那段距离,你得把自己变成超人,或者变成疯子和神经病。
那时候最大的体验,一个字就是“累”。平常悠闲惯了,突然给自己背负那么沉重的负担,身体根本接受不了。每天睡眠严重不足,牙齿开始松动,皮肤粗糙、暗淡无色。还出现便秘、中耳炎和各种胃病。
当然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周末不是参加线下分享,就是窝在家里读书写作,更别说出去郊游、聚会和闲聊。我感觉在和这个世界割裂,也有意无意被边沿化。由此,和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知道我的人,都说我疯了,“都人到中年,还逞什么能。”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查尔斯,为了画画,放的银行好好的工作不干,放着漂亮的妻子聪明的女儿不守着,远离原来的世界,到最后穷困潦倒流落街头。可画画的初心没有变,最后去一个远离城市的小岛,度过他的余生。
他的画,直到他死去,才变得价值连城。而他,直到他死去很长时间,才出名。并且在生病期间,他要求和他同居的女人烧掉他的大部分画作。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很难说的清楚。也许为了圆梦,也许是为了某种使命。完成使命后,似乎一切都变的不再重要。
查尔斯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他说:“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由不得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的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这个和我们普遍的价值观、和对幸福追求相违背。
当然这个幸福,不是一个人的快乐,而是在家庭成员和社会其他成员的互动中获取。有时,我们为之奋斗和争取的东西,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把它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希望被看见、被接受、被认可、被赞美。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我们都是活在各种关系中。”
创造的意义在于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对别人有用、进而带给别人快乐。如果一味把自己关在房间,就会和外界各种关系处于割裂的状态,并且自己也因此异常疲惫、异常痛苦、狼狈不堪,即使这个创造看上去多么冠冕堂皇,都是没有价值的。
人总得为点什么,即使你干的是毫无用处的事情,只要能让自己精神愉悦、内心充实,这件事情就值得去做。可大多数人把这个道理搞反了,走着走着,就会忘记初心,而把目的、把完成、把成功、当成唯一正确的事情。以至于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昨天读丰子恺的文章,他提出一个观点,叫“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渐变中发展、生成、积累、变化和推进。大师们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他们知道利用时间这个无形的魔术家。所以他们做事从来不急于求成,也不会给自己制定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
他们知道,在有限和无限中人,人是有限的,时间和宇宙看似是无限的。所以,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不大可能一出手就玩个大招,而是用好时间,删繁就简,只专注一两件事情,日积月累,通过练习和打磨,把这件事情做成。
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所谓过犹不及,超过那个极限就会适得其反。我很喜欢《人生算法》的作者老喻提出的观点,他说人生有三个“半径”:分别是认识半径、能力半径和行动半径。
认知半径一定要大,就是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一定要“广”一定要“博”,就是人们常说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这样,你在人生的重要节点、遇到人生的重大问题时,武器库里就拥有更多选项。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在自己的能力半径内做事,只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情。而行动半径一定要小,所谓的“贪多嚼不烂”,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快乐是前提,那些抑制人性的事情不做,违反人伦的事情不做,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真正快乐是建立在精神的丰富上,,完全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不受某种规则限制,甚至在一些看似有型的规则内,仍然可以找到兴趣点。
拥有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有没有努力?不在你花了多少时间、投入多少资金、干了多少事情,而是要反思一下,你有没有那种每天都在重复的积累?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力过猛,反而会彻底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