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老师说的话,心底是有抗拒的,但是再抗拒,也得看向自己。
一直否认对孩子的宠爱、溺爱、包办和照顾,因为自己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没有益处的,偶尔被爱人说有这个倾向,多数时候是觉得委屈的,但是偶尔也会深层次问自己,是不是这样。
老师昨天引导我自己,为什么孩子一提留学我就会反应那么多,那么大,是因为孩子提留学,还是因为自己本身本质上害怕什么。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去问自己的时候,实际上对留学是有看法的,认为孩子在国内努力拼搏的结果似乎要被欧洲留学都给抹杀了,因为现在留学大多数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学习不太好或者父母比较殷实不希望孩子吃学习的苦的孩子躲避高考的一条途径,于是觉得女儿应该走传统道路,应该把自己归为“学习好”的孩子,于是对留学就有天然的排斥,心底喜欢国内的传统教育,这应该是一种偏见,些许以偏概全,带着个人恩怨的有色眼镜的看法。
更怕女儿去了国外,男朋友在那边,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真的很害怕女儿到外面去,不在我们附近,想着女儿弱小的身影去面对没有家人没有我们的未来,感觉到担心。也许对女儿的担心是天生的,是一直以来的,自己却感觉不到。小时候她8个月的时候给她放在国内,自己跑去日本工作,再见到她已经是两年以后,那之后虽然一直没有离开她,骨子里还是觉得对不起孩子吧,尤其是她在日本和中国之间来回往返,造成了对环境的不太适应,在最需要妈妈陪伴的幼儿时期,妈妈不在身边,形成了女儿的一些性格,心里觉得亏欠女儿吧。
女儿的男朋友在欧洲,学的又是不太能回国的法律专业,想着女儿去了以后就生活在那边,不会回来了,心里有一种恐惧和失落。害怕她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害怕她在学业和感情上遇到问题,自己一个人面对起来困难,就会独自流泪,心里充满了担心。
还有一点,是自己没有给女儿准备留学的费用,在经济上本质地排斥留学,认为女儿考虑留学给了自己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就发自内心的排斥,这样当女儿提到留学或者讨论留学的学校的时候,就是无法继续下去的话题吧,归根到底,就是自己的“怕”太多了。
有时候想想,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希望唯一的女儿到异国他乡生活,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有的情绪吧!但是想想自己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都没有电话,到了大学需要用电报给家报平安,出门的时候要坐两天火车,完全不和家里联系,那时候,母亲是怎么过来的呢?而且联系只能靠信件,在家读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会在大门口附近等我的,需要路上有伴儿不然不放心的母亲,是怎么经历我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读书根本联系不上的漫无边际的等待的呢?不像现在,有电话,有微信,随时随地能联系,真是无法想象!
而且自己报考大学去了离家最远的西安而不是较近的哈尔滨。想来,还是自己潜意识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太远--=也许是家人给的意识,他们一直说女孩子不要离太远,在北京最好,其实如果有好的大学,女儿即便去外地,我也是很愿意的,那么去爱尔兰,就不愿意了吗,只是担心孩子将来结婚成家安家还在那边,那么可能我想的太多了,一切都还是未知。而且女儿在琢磨自己的未来,她很认真的研究,总比想一些没用的要好。这一点应该好好知足。另外老师也说了,孩子都有一个过程,不断地探索、经历、失败、再探索,再调整,不能孩子查一查,研究一下都敏感,总是要有个过程啊!不能这个过程都给扼杀了,这都源于我做母亲的焦虑,而且态度比较紧张和冷淡,上纲上线,的确是很不好。
那次聊过之后,女儿甚至掉了眼泪,因为觉得我不支持不理解她。造成了更大的迷惘。我内心也很自责。
这是第一点,要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想象和为自己探寻的空间,不管她是因为什么。
如果担心孩子留学不能给她经济支持,也是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发展。这个还是需要自己面对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不能为孩子承担这些,不要觉得自责,这也是孩子需要考虑的。只有突破这一点,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不要背负孩子的心绪和苦恼,需要让她自己去超越,而不是做母亲的背负不可承受之重,不分青红皂白。
那样会害了孩子。
也害了自己。
另外,老师引导我的是,也许,正是因为我总是觉得女儿弱,所以女儿才弱吧!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大概由于幼年离开孩子两年,加上后来和孩子爸爸分开,内心觉得孩子失去很多,觉得亏欠孩子,看起来事实上孩子也是有些不同,就对孩子多了纵容和溺爱吧---虽然自己感觉不出来。
溺爱就是阻碍,担心就是诅咒。
也许我真的阻碍孩子前进了,也真的做了很多无用功或者起了负面作用自己不自知。
内心觉得孩子需要照顾,觉得孩子“弱”,孩子可能就真的需要照顾,就真的“弱”吧。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仔细思考的,我要怎么去认为孩子,我的内心要怎么去看待孩子,包括孩子的未来留学恋爱等等,也许只有我真正地接纳了,真正地没有过多的忧虑了,孩子才能放开,才能真正都无所畏惧吧!
想起老师说的话,心底是有抗拒的,但是再抗拒,也得看向自己。
一直否认对孩子的宠爱、溺爱、包办和照顾,因为自己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没有益处的,偶尔被爱人说有这个倾向,多数时候是觉得委屈的,但是偶尔也会深层次问自己,是不是这样。
老师昨天引导我自己,为什么孩子一提留学我就会反应那么多,那么大,是因为孩子提留学,还是因为自己本身本质上害怕什么。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去问自己的时候,实际上对留学是有看法的,认为孩子在国内努力拼搏的结果似乎要被欧洲留学都给抹杀了,因为现在留学大多数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躲避高考的一条途径,对留学就有天然的排斥,喜欢国内的传统教育,而目前却是女儿要挣脱的。
更怕女儿去了国外,男朋友在那边,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真的很害怕女儿到外面去,不在我们附近,想着女儿弱小的身影去面对没有家人没有我们的未来,感觉到担心。
————老师引导我的是,也许,正是因为我总是觉得女儿弱,所以女儿才弱吧!
有时候想想,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希望唯一的女儿到异国他乡生活,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有的情绪吧!但是想想自己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都没有电话,到了大学需要用电报给家报平安,出门的时候要坐两天火车,完全不和家里联系,那时候,母亲是怎么过来的呢?不像现在,有电话,有微信,随时随地能联系,真是无法想象!
而且自己报考大学去了离家最远的西安而不是较近的哈尔滨。想来,还是自己潜意识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太远--=也许是家人给的意识,他们一直说女孩子不要离太远,在北京最好,其实如果有好的大学,女儿即便去外地,我也是很愿意的,那么去爱尔兰,就不愿意了吗,只是担心孩子将来结婚成家安家还在那边,那么可能我想的太多了,一切都还是未知。而且女儿在琢磨自己的未来,总比想一些没用的要好。这一点应该好好知足。另外老师也说了,孩子都有一个过程,不断地探索、经历、失败、再探索,再调整,不能孩子查一查,研究一下都敏感,总是要有个过程啊!不能这个过程都给扼杀了,这都源于我做母亲的焦虑,而且态度比较紧张和冷淡,上纲上线,的确是很不好。
这是第一点,要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想象和为自己探寻的空间,不管她是因为什么。
如果担心孩子留学不能给她经济支持,也是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发展。这个还是需要自己面对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不能为孩子承担这些,不要觉得自责,这也是孩子需要考虑的。只有突破这一点,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不要背负孩子的心绪和苦恼,需要让她自己去超越,而不是做母亲的背负不可承受之重,不分青红皂白。
那样会害了孩子。
也害了自己。
想起老师说的话,心底是有抗拒的,但是再抗拒,也得看向自己。
一直否认对孩子的宠爱、溺爱、包办和照顾,因为自己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没有益处的,偶尔被爱人说有这个倾向,多数时候是觉得委屈的,但是偶尔也会深层次问自己,是不是这样。
老师昨天引导我自己,为什么孩子一提留学我就会反应那么多,那么大,是因为孩子提留学,还是因为自己本身本质上害怕什么。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去问自己的时候,实际上对留学是有看法的,认为孩子在国内努力拼搏的结果似乎要被欧洲留学都给抹杀了,因为现在留学大多数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躲避高考的一条途径,对留学就有天然的排斥,喜欢国内的传统教育,而目前却是女儿要挣脱的。
更怕女儿去了国外,男朋友在那边,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真的很害怕女儿到外面去,不在我们附近,想着女儿弱小的身影去面对没有家人没有我们的未来,感觉到担心。
————老师引导我的是,也许,正是因为我总是觉得女儿弱,所以女儿才弱吧!
有时候想想,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希望唯一的女儿到异国他乡生活,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有的情绪吧!但是想想自己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都没有电话,到了大学需要用电报给家报平安,出门的时候要坐两天火车,完全不和家里联系,那时候,母亲是怎么过来的呢?不像现在,有电话,有微信,随时随地能联系,真是无法想象!
而且自己报考大学去了离家最远的西安而不是较近的哈尔滨。想来,还是自己潜意识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太远--=也许是家人给的意识,他们一直说女孩子不要离太远,在北京最好,其实如果有好的大学,女儿即便去外地,我也是很愿意的,那么去爱尔兰,就不愿意了吗,只是担心孩子将来结婚成家安家还在那边,那么可能我想的太多了,一切都还是未知。而且女儿在琢磨自己的未来,总比想一些没用的要好。这一点应该好好知足。另外老师也说了,孩子都有一个过程,不断地探索、经历、失败、再探索,再调整,不能孩子查一查,研究一下都敏感,总是要有个过程啊!不能这个过程都给扼杀了,这都源于我做母亲的焦虑,而且态度比较紧张和冷淡,上纲上线,的确是很不好。
这是第一点,要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想象和为自己探寻的空间,不管她是因为什么。
如果担心孩子留学不能给她经济支持,也是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发展。这个还是需要自己面对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不能为孩子承担这些,不要觉得自责,这也是孩子需要考虑的。只有突破这一点,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不要背负孩子的心绪和苦恼,需要让她自己去超越,而不是做母亲的背负不可承受之重,不分青红皂白。
那样会害了孩子。
也害了自己。
想起老师说的话,心底是有抗拒的,但是再抗拒,也得看向自己。
一直否认对孩子的宠爱、溺爱、包办和照顾,因为自己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没有益处的,偶尔被爱人说有这个倾向,多数时候是觉得委屈的,但是偶尔也会深层次问自己,是不是这样。
老师昨天引导我自己,为什么孩子一提留学我就会反应那么多,那么大,是因为孩子提留学,还是因为自己本身本质上害怕什么。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去问自己的时候,实际上对留学是有看法的,认为孩子在国内努力拼搏的结果似乎要被欧洲留学都给抹杀了,因为现在留学大多数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躲避高考的一条途径,对留学就有天然的排斥,喜欢国内的传统教育,而目前却是女儿要挣脱的。
更怕女儿去了国外,男朋友在那边,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真的很害怕女儿到外面去,不在我们附近,想着女儿弱小的身影去面对没有家人没有我们的未来,感觉到担心。
————老师引导我的是,也许,正是因为我总是觉得女儿弱,所以女儿才弱吧!
有时候想想,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希望唯一的女儿到异国他乡生活,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有的情绪吧!但是想想自己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都没有电话,到了大学需要用电报给家报平安,出门的时候要坐两天火车,完全不和家里联系,那时候,母亲是怎么过来的呢?不像现在,有电话,有微信,随时随地能联系,真是无法想象!
而且自己报考大学去了离家最远的西安而不是较近的哈尔滨。想来,还是自己潜意识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太远--=也许是家人给的意识,他们一直说女孩子不要离太远,在北京最好,其实如果有好的大学,女儿即便去外地,我也是很愿意的,那么去爱尔兰,就不愿意了吗,只是担心孩子将来结婚成家安家还在那边,那么可能我想的太多了,一切都还是未知。而且女儿在琢磨自己的未来,总比想一些没用的要好。这一点应该好好知足。另外老师也说了,孩子都有一个过程,不断地探索、经历、失败、再探索,再调整,不能孩子查一查,研究一下都敏感,总是要有个过程啊!不能这个过程都给扼杀了,这都源于我做母亲的焦虑,而且态度比较紧张和冷淡,上纲上线,的确是很不好。
这是第一点,要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想象和为自己探寻的空间,不管她是因为什么。
如果担心孩子留学不能给她经济支持,也是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发展。这个还是需要自己面对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不能为孩子承担这些,不要觉得自责,这也是孩子需要考虑的。只有突破这一点,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不要背负孩子的心绪和苦恼,需要让她自己去超越,而不是做母亲的背负不可承受之重,不分青红皂白。
那样会害了孩子。
也害了自己。
想起老师说的话,心底是有抗拒的,但是再抗拒,也得看向自己。
一直否认对孩子的宠爱、溺爱、包办和照顾,因为自己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没有益处的,偶尔被爱人说有这个倾向,多数时候是觉得委屈的,但是偶尔也会深层次问自己,是不是这样。
老师昨天引导我自己,为什么孩子一提留学我就会反应那么多,那么大,是因为孩子提留学,还是因为自己本身本质上害怕什么。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去问自己的时候,实际上对留学是有看法的,认为孩子在国内努力拼搏的结果似乎要被欧洲留学都给抹杀了,因为现在留学大多数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躲避高考的一条途径,对留学就有天然的排斥,喜欢国内的传统教育,而目前却是女儿要挣脱的。
更怕女儿去了国外,男朋友在那边,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真的很害怕女儿到外面去,不在我们附近,想着女儿弱小的身影去面对没有家人没有我们的未来,感觉到担心。
————老师引导我的是,也许,正是因为我总是觉得女儿弱,所以女儿才弱吧!
有时候想想,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希望唯一的女儿到异国他乡生活,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有的情绪吧!但是想想自己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都没有电话,到了大学需要用电报给家报平安,出门的时候要坐两天火车,完全不和家里联系,那时候,母亲是怎么过来的呢?不像现在,有电话,有微信,随时随地能联系,真是无法想象!
而且自己报考大学去了离家最远的西安而不是较近的哈尔滨。想来,还是自己潜意识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太远--=也许是家人给的意识,他们一直说女孩子不要离太远,在北京最好,其实如果有好的大学,女儿即便去外地,我也是很愿意的,那么去爱尔兰,就不愿意了吗,只是担心孩子将来结婚成家安家还在那边,那么可能我想的太多了,一切都还是未知。而且女儿在琢磨自己的未来,总比想一些没用的要好。这一点应该好好知足。另外老师也说了,孩子都有一个过程,不断地探索、经历、失败、再探索,再调整,不能孩子查一查,研究一下都敏感,总是要有个过程啊!不能这个过程都给扼杀了,这都源于我做母亲的焦虑,而且态度比较紧张和冷淡,上纲上线,的确是很不好。
这是第一点,要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想象和为自己探寻的空间,不管她是因为什么。
如果担心孩子留学不能给她经济支持,也是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发展。这个还是需要自己面对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不能为孩子承担这些,不要觉得自责,这也是孩子需要考虑的。只有突破这一点,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不要背负孩子的心绪和苦恼,需要让她自己去超越,而不是做母亲的背负不可承受之重,不分青红皂白。
那样会害了孩子。
也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