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读到一篇简书朋友圈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说到她和一个朋友交流时,对方以同情心告诉她要努力的故事。事情的经过不细说,只说结果,这个作者最后只能以下午自己还有事为由,让朋友离开了。朋友离开后,她哭了。哭自己不努力,哭被朋友教育了三个多小时。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也感到了自己曾经是如此以“同情心”来“帮助”朋友的。顿时在镜子里照见了羞愧的自己。也让我深刻反思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不同。
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以同情心来关心对方,而同情心的表达往往变成了教育和经验灌输或是炫耀,甚至是批评和指责,同时还冠之以“为你好”的噱头。
同理心,却是真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让自己身处对方的处境,来想想,如何把眼下的困难和不顺利等遇到的问题解决。自己在其中能提供怎样的帮助,真的做到帮助对方走出低谷,这才是“同理心”。
因为,当你自己处于低谷的时候,你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还是教育和指责?这也就不言自明了。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界线很容易模糊,在你和对方交流之初,是你先说还是让对方先说,你让对方说什么,而你想说什么,就决定了之后谈话的走向,也反映了你谈话的初衷究竟是抱着同理心还是同情心。
谈话之初,你应该让对方先说,但你要先定一个方向:对方处于现状的原因和解决眼下问题的困难是什么。重点在于困难。那么对方把上述两个情况表达清楚了,你表达理解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重点。很多人在表达理解的时候,就容易走偏方向。比如,就容易说到自己当年的失败,失败时的心态,然后就开始告诉对方自己是如何如何走出来的,劝对方也要放开心态等等。这样一来,就跑偏了路线,从原本的“同理心”跑到“同情心”上去了。说一点点可以,但说多了,就成了教育。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处理事情方式不同,内心感受不同,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的痛苦。你应该说的是:你需要我的什么帮助?人员?物质?还是钱财?还是思路?让对方思考一下,不着急做出选择,告诉对方,如果需要自己,就说一声。对方如果当场不能做决定,那就给对方一定的时间,然后转移话题,让对方不再沉浸在刚刚诉说自己经历的痛苦中。这才是最为具体的帮助。也才是“同理心”的表现。
同情心与同理心不仅适用于朋友之间,还适用于亲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别让所谓的“同情心”成为别人的负担,要让“同理心”真的成为别人走出低谷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