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传统文化,如珠似玉,存之我心,是我一直以来向往至极而又难以触及的美好。求学于中医,也是为了接近这份心底的夙愿。
大学以来,按部就班的学习,中基中诊方药,伤寒金匮各家,分门别类,系统体系,时而茫然有之,时而陷于其中,初心渐失,所学似与我认为的中医之自然相去甚远,各学科若漂渺浮萍,表面上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实则散乱一堆,无根源无框架以一统之。
学方百首,存在于医案中课堂上的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常常无方可用。考试大多背诵为主,不明白同小学记诵词章之习何异之有?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何以明德?间次徘徊于实验科研,各大讲座会议,学术流派跟诊师承机会,皆未寻得我所求。
传统文化之根在哪里呢?迷茫,失落,仿佛辗转追寻了这么久,只看到镜中花月,一朝梦碎,何处觅源流?何处寻行迹?
因缘际会,遇到了岱珈老师,尘心已作沾泥絮,不再盲目相信所谓捷径所谓跟师,初识师言,读类经,一日一心得,却也暗合我心意,彼时的我未想再外求,更多的相信自己去追求去感悟中医,别人无法代替我自己的感悟,遂应之,然我性疏懒未免,只得三两日一篇。
医学之道,茫茫然,昭昭然,总在云深不知处中徘徊,半是学习半是在找自己,所学内容向内探求于心,找到最契合自己心境之处。
青先生若有若无的提点,总是恰到好处,云雾遮眼慢慢化开,无所谓玄之又玄,本乎一气耳。
跟着青先生学医,已半载有余,尝试着打破名实之争,走出以往被灌输的种种,以心为鉴,感受传统中医思维的自成一体系。越来越感受到中医本就是鲜活的存在,把中医学死了才是莫大的悲哀。
阴阳生化,而得生生不息,一人也是一天地,一花一木一句话皆可为药。
师言:我觉得,多教几个中医学院的学生,比多治几个病人有价值。你做的东西,有人看进去了,可就能多一个好医生。遂予编次成集,修订整理。
所写所悟,均为一时一地之念,疏漏难免,感悟是渐进的,我也尚在途中,不急不缓,方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感谢这些文字,在不知不觉中度着我自己过河,若能有一言一语帮助到了同行于中医之路上的朋友们,在向往彼岸之途上助一把力,何尝不是莫大的福缘。
中医之途,道阻且长,穷我思虑,孜孜以求,借用《诗经》两句作结: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入素叙
2017.1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