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过6.5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自我认知也得到提升,改变我的行动和思考方式。谈谈升级哪些认知。
时间用在寻执行方法上,而非用在寻找方法上
我一直把大量时间用于在寻找方法,认为世界上肯定有一种方法适合我,一直在寻寻觅觅,不断安慰自己,暂时没找到而已。却在执行方法花很少时间,连方法不能执行到位,更不用说把方法掰开来揉碎,检验自己在哪个步骤出错,以来改善方法。
每隔一段时间脑海浮现一种想法,这些方法都不适合我。又开始不断给自己洗脑,我还没找到方法而已,只要不辞劳苦,肯定能找到轻松快捷的方法。
最近两个月,开始观察身边优秀的人,看到他们是执行力、行动力强的人,而非空想派。有个前同事一直想成为系统架构师,买了有关系统架构的书进行研读,把所学知识用到在职公司的系统架构上。有个朋友是某个互联网公司的移动端总监,为了提升自己专业能力,自学后端服务架构。
他们是把目光聚焦在践行,而非寻找方法上。他们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而我总想着找一条能轻易成功的路径,结果迷失了方向。方法不在于多,在于执行方法过程中、践行过程中,把方法慢慢变成自己,把他要融入到血液里,渗透到骨子里。鲁迅说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
世界本没有适合自己方法,践行多了,便变成自己的方法。
阅读量增加,不代表认知会自动升级
在读书时,语文老师一直强调要多读多看,这句话一直印在脑海里。理解成多读多看,就会增加认知能力和提升思维能力。
出来工作后保持一定阅读量,但参加会议或者活动,不能发表独特见解,基本是肤浅看法。无意中看到李善友说过一句话: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算是低水平的重复,而不是有效学习。
原来一直在不正确思维模式上思考,以及指导行为模式。任凭怎么折腾,收获微乎其微。尝试改变原来灌溉式阅读。
在学习投资课程,不再是拼命吸取他人的知识,而是一边学习一边回想在币圈投资操作,忽然意识到不能盲目相信书本知识,自身情况与作者所举例子不同,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书本内容,制定自己投资策略。
曾经听过一句话:"成人学习以自己为中心,而非以知识为中心",通过这次投资学习,慢慢领悟其中意思。仅仅看书获得认知是短暂、浅陋,通过行动和反思获得认知是长期、深刻,深深刻在脑海里。
知道不代表做到
在某个微课学习过写作技巧,但一直没开始写作,那时在想反正都知道写作的技巧,想写肯定能写出来。后面加入“008|一字千金”社群,刚开始写一篇文章需要6个小时左右,感觉每个字都是憋出来的,没把原先学到技巧用上,也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技巧用上。
原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唯有不断践行把距离缩短。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我技能,为了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为了改善自己生活。知道所学内容仅仅是大脑增加信息量,把学到内容运用到生活,改变生活,是真真正正做到了。
如果过半年再看回这篇文章,会是什么感受呢?开心、酸爽还是沉重呢?在这半年会希冀与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