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深有感触,据说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不仅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穷养儿子、富养女儿”成为了主流教育思想,如今儿子也流行“富养”。
在现代焦虑的社会中,“富养”是一个完全被扭曲的概念。
认为“富养”的意思吃的穿的都要仔细讲究,要舍得给孩子花钱。
然而,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是变成了“温室花朵”,就是养成了一身“公主病”、“少爷气”。
真正的富养是指:从小要培养TA的气质,开阔TA的视野,增强TA的见识,让TA独立、有主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提高自己的“内在”,富养自己的“精神”。
然而,所有的“富养”,只因父母从小被爱的不够,才把这份遗憾转移到孩子身上。所以黄磊才会说:“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02 最可悲的“富养”,莫过于寒门养出了“富二代”
我一个亲戚有个女儿,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她,觉得很亏欠女儿。所以对女儿是百依百顺,要什么都满足她。
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她一个人要打两份工,白天上班,晚上出门摆地摊。
她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拿来供女儿读书,给女儿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衣服鞋子。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最贵的东西都给她。
在家里也不用她干任何家务活,什么都帮她准备得妥妥当当。活脱脱的一个公主,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后来女儿读大学了,自己还不会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
比如:她能眼都不眨的情况下,就买了一套名牌衣服。
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电脑、手机了,非常羡慕,也闹着让她妈妈买,还得买好的。手机出了哪款新的立刻换掉旧的。
再后来女儿出来工作了,到处旅游,工作得不开心就辞职。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
经常工资都不够她花,还要伸手问家人拿。她还美其名曰:“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
有一次信用卡刷爆,催款函寄到家里。我亲戚急坏了,赶紧四处借钱帮她还了那个信用卡。
我们也曾说过她不要这么娇惯女儿,孩子在成长阶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想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陪伴上的遗憾,往往会害了她。
她总是说:“女儿要富养嘛,我省点不要紧,不能苦了她,不能让大家看不起她,让她有自卑感。“
结果女儿非但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父母的辛苦,还变得懒惰、虚荣、奢侈、自以为是。
觉得寒酸的父母配不上自己的身份,丢了自己的面子。
父母尚在苟且,孩子却在炫耀诗与远方。丝毫看不到父母的付出,拿着父母辛苦挣的钱来换虚荣心满足的自己。
被富养大的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
却不曾想,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
悲哀的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却被养成了富二代。
03 富养孩子前先富养自己
亲戚的这个事例让我想起了很早之前看过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妈妈为了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举止优雅的淑女,花了很多钱投资。
给她报了各种兴趣班,跳舞、弹钢琴等等。
后来却发现她经常弹琴的时候心不在焉,跳舞也是有气没力,看书也是东张西望。
经常吃饭的时候也是大声说话,蹦蹦跳跳的,还爱嘴里包饭。
她终于忍不住对女儿发脾气了,没想到女儿却顶嘴道:“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自己都穿得那么土,从来不看书,说话大嗓门,一天到晚就会看电视、玩手机。你自己都没有气质,凭什么要求我要这样?”
女儿的话让她彻底无语,她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在女儿眼中是这样的妈妈。
于是她开始改变,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空闲的时间看看书,练练瑜伽、跑跑步,节假日有空和家人朋友出去游山玩水。
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整个人都自信了。与此同时,女儿也在慢慢改变,变得越来越好,如一朵慢慢绽放的花儿。
杨澜曾经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自然会模仿你。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的行为习惯就是父母言行举止的投影。
你想让TA成为怎样的人,请先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梦想,我们爱孩子,但是孩子不是我们的全部。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孩子放弃了自我成长,父母的成长才是对孩子更长远的负责。
养育孩子不是技术活,更像一份哲学,需要我们边感受边觉悟,边实习边成长。
养育孩子也是我们一辈子的修行,育儿即育己。
与其在不停的想:“到底应该把孩子养成什么样?
不如好好想想,怎么能把自己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传承给孩子。
最好的教育永远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