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读书,喜做笔记,逢警言佳句不免谨抄熟诵。记得曾摘录过这样一段话:“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当时只粗略觉得,人生的不同阶段必当会有不同的意境,只作哂然一笑。年轻的时候一味前看,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认定远方一定是一望无际似锦的前程。时光荏苒,春夏到秋,不知不觉,却已放下脚步,不经意中频频回首,满眼红尘烟雨间,是一地拾也拾不起的曾也青葱今却泛黄的岁月。跌跌撞撞一路奔向中年,才对记忆犹新的这段话,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形散而神不散的中年,像极了一壶酒,一饮而尽,酒入胸肠,百味杂陈。这篇散文,少了轻浮,多了沉稳;少了豪放,多了内敛;少了激进,多了恬淡。看开了人间事,更珍重了世间情。落花流水,生老病死,微笑,不语,一切都不再迷惑,一切都一目了然。习惯于在街上搀一把老人扶一把孩子,满目温情;习惯于繁忙工作之余,品一杯淡茶抿几口清酒,聆听窗外风雨飘摇;更习惯于月下灯前,随手取一本书,信手翻开,赏阅静读——最好是本散文集,最好是林清玄的散文集,最好是林清玄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 林清玄的名字,并且知道他三十岁以前就已得过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曾经也粗读过他零散的文字。但那时年少轻狂,涉世尚浅,感悟不深。当经历了平淡、彷徨、失败、成功种种境遇后,才知道,平凡的生命原本就流转于白天和黑夜,在白与黑的琴键上,弹奏属于自己的独曲。此时再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如无言独上西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温一壶月光下酒》看书名就让人悸动。人生如酒,愈酿愈浓愈醇,掬月入壶,温热下酒,天上的诗情画意,倾泻到凡世人间,竟似月与心交融在一起了。其实这本书由许多小篇小章组成,视点放在小人物、平常事,从喝酒赏月、吃饭散步等小事中感悟生活、体味过去、思考当下。正是这些平凡小事,让人读来如发生在身边一般,倍感亲切。林清玄以他从容单纯的文字,高远的思想,在时间的暗流里为我们抚平流年的伤痕。就像一位不愤世不嫉俗、姿态超然、风度温和的长者智者在徐徐讲诉他人生的经历,使人在感受鼓舞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对人生社会的洞察力和审美品位,以及气清神定的宽厚胸怀。
林清玄的散文恬淡自然,既有佛家的清净平和,却又透着骨子里的红尘烟火。他以慈悲为经,智慧做纬,编织文学的锦衣,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结合起来。每每在结尾,总能画龙点睛凭添一韵禅意。对人生,他说,既生而为人,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对顺境逆境,他说都要心存感激,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对命运,他说,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运命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里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林清玄勉励世人道: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来,其他的还有什么可畏惧呢? 山重水复的浊世被他指尖一触轻轻一拨,醍醐灌顶般便转到了柳暗花明的境地。仅此一触一拨,便胜过洋洋千言,滔滔万句。
不管是“月光下的喇叭手”,还是“负琴盲翁”;不管是尝“忘情花的滋味”,还是听“风中的铃声”;不管是燃“一炷香”,还是赏“不睡之莲”,林清玄笔下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总能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人打动,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荡涤着人心上的尘土,让人感到感恩与善良,充满宁静与关爱。
适合在静谧的院落里,有月光的晚上,挂一盏弱灯,斟一浅清茶,尽情细饮林清玄用月光温下的醉酒。随着他回忆童年,讲叙往事,体味人生,感悟命途。
这时你会发觉,你不是在读他的散文,而是再读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