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这是因为阴气与阳气,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当阴气在自然环境中达到极点,就会自然而然地向阳气转化,冬至之时,正是阴阳交替的开始。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冬至这天,北方普遍吃水饺,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山东附近的习俗是吃羊肉,据说是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潮汕、闽南地区吃汤圆。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
人们在饮食方面的需求,一直遵循传统。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冬至最本质的养生需求,被大家所忽略。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冬至的最原始要求是“安身静体”。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这是因为阳气刚萌动,冬至期间要安神静体,阳气初生,需要细心呵护,待其壮大,带来生命又一年的精彩。
简单来说,冬至这一天,身体内的阴阳失衡达到最大值,如果要出去“浪”,很容易伤害到初生的一点点弱小的气机,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就不像平时那么小了,会带来一整年的影响。一直到夏至那一天,才有机会弥补。冬至节气也不适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跟上面的原理相同,避免损伤阳气。
其实,不止是冬至这一天,在冬至前后,我们都应做到起居有常。简单来说,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整个冬令时节都该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如此则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冬至前后更要睡好“子午觉”,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再次,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除了“安身静体”,更要“安肾静心”。“壮不竞时,精神灭想”。
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至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一年一次,冬至前后,保养好自己的身心,可带来一年的安稳。切不可掉以轻心。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