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我自己也感觉过年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那种欢快的感觉了。为什么年味变得越来越淡呢?
01
小时候,我们都热切渴望着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意味着各种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过年是具有重要仪式感的,过年不仅意味着我们又长大一岁,过年还要做很多平时不做的事。除夕母亲一定会把家里里里外外彻底打扫一遍,把锅碗瓢盆、桌凳清洗干净并晾干。老爸一定要带着我们一起用红纸写好崭新的横幅和春联,并用浆糊贴好。除夕晚上,父母会包几块钱压岁钱,小孩一般都把他们藏在枕头下,枕着红包入睡。
大年初一一定会被别人家的爆竹惊醒,醒来后出门一定要打串爆竹,向东走几步,意味着新年行好运。然后一起到祠堂和庙里拜年。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吃斋,常常要连吃两天,因为老爸一般要在初二去一个很远但据说很灵验的庙里上香,主要是祈祷一家人平平安安,来年好收成,两个小孩都能健康成长。
而每逢快过年的时候,妈妈也一定会给我们讲各种新年的各种规矩,比如:不准骂人,不准把手放进别人的口袋里等。所以小时候对新年是既欣喜又畏惧的,老是担心什么时候触犯了禁忌,被妈妈数落,被某个神灵怪罪。
儿时的新年,充满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带给我们欢乐、敬畏,它让新年相对于平凡的日子拥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02
高中时,老爸终于买了手机,我用本子记下了几个同学和老师的号码。于是过年就比小时候多了一项内容,就是给好友们发短信。那时家里信号不好,必须跑到村里一座山的半山腰才有信号。我就不断琢磨如何写出文雅而又意蕴丰富的祝福语,想好了再一个字一个字敲好,跑到山上去发。每当发出或收到朋友的信息,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尽管信息闭塞,但是几条饱含诚意的短信却让我的新年充满欢乐。
03
而自从我家从山村搬出来后,尽管依然每年都回老家拜一次年,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再也找不到儿时全村人一起拜年的感觉。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让信息变得泛滥。而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通讯录上的好友也越来越多,人们再也不像我高中时那样用心给每一个好友发信息,一般都是想好一条信息群发,甚至有的干脆把别人发的直接转而群发给好友。
群发信息很方便和快捷,但其实发与不发,其实差别不大。只不过给自己一个安慰,告诉自己我给所有好友都送去2祝福,但其实这种祝福却诚意单薄。
04
物质越来越丰富,网速越来越快。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渐渐过得平淡而庸常。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对于那些过年仪式,我们越来越觉得不以为然。那些儿时深深敬畏的新年禁忌早已被我们忘在脑后。如今我们更在意的也许是你集齐了五福没?哪个群又在发红包?各种群发的祝福短信早已无法激起人们内心的悸动,而一个小小的红包反而会让朋友觉得你对他是真爱。除夕团团圆也不再有以前的韵味,因为很多人都是一边心不在焉地陪父母看春晚,一边在各个群里抢红包。
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是人们对传统仪式感的漠视以及缺乏祝福诚意的结果。
那么如何增加年味呢?我想大家心里应该有了答案。
1、重新构建仪式感
仪式感可以让平凡的日子发光,让庸常的生活重新焕发光彩。
如何重新构建仪式感呢,可以设置许多新年要做的有意义的事。比如:
每个新年,放下手机,耐心陪父母聊聊天,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每个除夕,夜深人静时,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反思自己过去一年的得失。
每年拍个全家福,藏在电脑里,备注好时间,积累了几年再洗出来,看看这些年的变化。
尽可能学会一些增添新年喜庆的技能,比如自己拟、写春联,学会剪纸、窗花等。
……
更多仪式感自己去想。
2、给新年祝福注入诚意
尽量别群发短信了。这个虽然很方便、快捷,却是诚意度最低的。给每一个人都发相同内容的短信,就像是完成祝福任务一样。尝试给每一个你能想得起的好友发一条专门针对他们的短信,短信里最好带上他们的专有称呼,也许写的简单,但却能让他感觉到你祝福的诚意。因为这是你专为他个人送出的祝福。
更具诚意的祝福还有
亲自邀请近处的朋友一起聊聊天,打打球。
在新年到来前前准备一个充满个性的新年礼物,送给或远或近的朋友。
尝试提笔写封祝福信,寄给远方的朋友。
……
更多诚意祝福方法,由你去想。
让我们一起用仪式感和诚意打败庸常的生活,让年味变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