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句解第二

作者:夫子音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译文】:

太虚是没有形状的(在不能达到太和的状态下,便形成了太虚),因为它的本体是由气组成的,气的聚散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气体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万物,所以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体)。

到达极致的静态时气体是无法感觉到的(这是在太虚的状态下,这种静态是容易变化的),但是它存在着浮沉、升降、动静、相互感应的本性(这是太和之体的本性);对于气体不但有感觉还有对它运动变化规律的认知,这就是气体相互运行带给人的一种客观感受(典型的客观唯物论,因为气体的运行是可感可知的)。

客观的感受与形体和没有客观感受与所见的形体(如果不能感受到气体和看见形体,就能在太虚中穷神知化),这两种感知气体的境界只有通达宇宙本性的人才能将它们全面理解。(在太虚之中,气体的作用没有停止,并且有一定规律,但是它来自太和,便具有气体未发生作用的状态,这两种境界,可感知的是气,不可感知的是神,它们具有同一个体,这里讲的是太虚的概念。)

【原文】: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途,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彼语寂灭者往而不返,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译文】:

天地之间的气,虽然聚合、分散、排斥、吸收,千变万化,但是它遵循自然规律不会偏离自然正常的轨道(这是天地之气运行的规律)。气作为一种物象,它散开进入无形的太虚,并且遍布我的身体(万物是由气的聚散变化生成的);气聚合在一起便成为一种物象,但是不会失去气体正常的变化规律(气体聚合在一起会产生形象,但是它的运行不会停止)。

太虚之中不能没有气(太虚是由气构成的),气也不能不聚合形成万物(万物是由气体聚合形成的),万物又不能不分散而成为太虚之气(只要是有形的物象最终都会分散成为无形的气体)。万物这样如此循环的进行气体聚散变化,都是不得已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这是太虚的特点,气体运行存在聚散变化)。但是圣人了解认识了其中的道理,他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对此不存有任何异议(圣人能够顺应气体的运行规律,而不会有任何对气体运行规律的疑惑心理),这是圣人的体悟已经达到了极致。

那些佛教僧侣认为形体寂灭的人就会达到不生不灭的状态,从此将会无生(这里指佛教讲寂灭,认为人摆脱身心的束缚后就能达到没有生死的境界,而气本论却讲人是由气体组成,它有聚合分散,但是它没有生灭),那些道教僧众认为通过养生就可以得到长寿,并且人可以长久的不会失去身体,与天地齐寿(道教又讲形体长寿,不符合气本论特点,有聚有散),这两类人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同时都是远离了真正的气本论道理,这样看来就一致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木曰曲直”,能既曲而反申也;“金曰从革”,一从革而不能自反也。水火,气也,故炎上润下与...
    泮溪秋玉阅读 1,294评论 1 15
  • 作者:夫子音 【原文】: 谷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声;圣人之神惟天,故能周万物而知。 【译文】: 大地的承载因...
    泮溪秋玉阅读 806评论 0 6
  • 作者:夫子音 【原文】: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 【译文】: 鬼神属于气体往来屈伸,变化...
    泮溪秋玉阅读 1,838评论 0 4
  • 作者:夫子音 神化篇第四 【原文】: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译文】: 神是一种天...
    泮溪秋玉阅读 841评论 0 5
  • 作者:夫子音 【原文】: 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译文】: 运行在无形当中的被称作道,有形体的物象...
    泮溪秋玉阅读 951评论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