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3《偏见的本质》 [美] 戈登·奥尔波特 著 凌晨 译

书评:看完才发现书是作者1953年写的,但内容在这个时代仍具有现实意义。大的层面以美国特别是反犹太主义的案例也从不同方向阐释地很详尽,在其他领域的理论与理解也都很有意义。条理清晰又客观的书籍了。

书摘:

中文版序

前言

无线电、喷气式飞机、电视、伞兵、国际贷款、战后移民、原子弹轰炸、电影、观光产业——所有现代社会的产物——都将人类群体之间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了。我们还未学会如何调整自身的心智和道德以适应这种彼此拉近的关系。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维

第1章 问题出在哪?

偏见,来自拉丁语名词praejudicium,和大多数词语一样,自古典时代以来,其意义已经经历了很大转变。这转变有三个阶段。

(1)对于古代人来说,praejudicium意味着先例(precedent)——基于之前的决定和经验做出的判断。

(2)后来,该词语在英语里获得了新的含义,即在尚未仔细审查考虑事实时就仓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断。

(3)最后,该词语又获得了今天我们使用它时所附带的感情色彩,即伴随这样一个无根据的预先判断而出现的,“喜爱”或“厌恶”的感情。

也许在对偏见的所有定义之中,最简明的是“没有足够的依据,就把别人往坏处想”。这一清晰扼要的措辞包含了所有定义都包含的两个基本成分——毫无依据的判断和由此而来的情绪基调。

在实际经验前,或不根据实际经验,对人或事物产生的对其有利或不利的情绪。

“把别人往坏处想”这个措辞显然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我们需要明白,其中实际包含了蔑视、反对、恐惧、厌恶,以及各种各样由反感所导致的行为;例如说别人坏话,区别对待他人,或使用暴力攻击他们。

现在我们有一个测试,以帮助我们区分普通的错误预判和偏见。如果一个人能够根据新的证据修正他自己之前错误的判断,他就是个没有偏见的人。只有在面对新知识依旧不改变原先的想法的情况下,这种预先判断才算得上偏见。与简单的误解不同的是,偏见会积极抗拒所有可能撼动它的证据。当我们的偏见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倾向于意气用事。所以,普通的预先判断和偏见之间的区别是,人们可以不带抵触情绪地去讨论和纠正前者,而非后者。

偏见是一种文化对身在其中的成员的行为所做出的道德评价,是对那些不被赞同的态度的指称。

一个对偏见的充足定义需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它必须包含喜爱或厌恶的态度;必须与过度泛化的(因此是错误的)信念有关。

人们的信念系统有一套自我调整的把戏,去配合和维持更为永久性的偏见态度。这个过程被称作合理化——修改信念并使它与态度相适应。

我们可尝试将负面行为按照程度从轻微到严重做个排序。

1、仇恨言论

2、回避

3、歧视

4、身体攻击

5、种族清洗

第2章 预先判断是一种常态

人类群体的疏离

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群体之间互相疏离的情况。人们与和自己相似的人交配,以具有同质性的小群体形式住在一起,一周吃喝玩乐。小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拜访,更倾向于崇拜共同的神明。这种自然产生的内聚力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因为这种安排比较便捷。它使人们不必在小群体之外寻求陪伴,因为在群体内部就已经有很多人可供选择,为什么要平白制造麻烦,去适应新的语言、新的饮食习惯、新的文化,或者与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相处?与背景相似的人打交道显然更容易。

第3章 内群体的组成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会因为自己身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而”得到奖励“,这咱奖励激发了他对群体的忠诚。……在某种程度上,这依然是他存在之根基的一部分。

很少有人想成为自己以外的人。即使当他认为自己有缺陷、过得不快乐时,他也不会愿意与幸运儿们交换身份。他抱怨他的不幸,并希望境遇能变得好一些,但前提是变好的首先得是他的境遇和他这个人,而不是别人。这种对自己身份同一性的执着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我可能会说我羡慕你,但我不会想要成为你;我只想让我自己拥有你的部分物质和所有物。

某些人——其中包括厌女者——终其一生都会以性别为区分人的重要标签。女性被认为是与男性完全不同的物种,而且往往是更劣等的物种。像这样严重夸大,乃至臆想出不存在的第一性和第二性之间差别的观念,为歧视行为提供合理性。作为一名男性,他或许感到与全世界一半的人类(其他男性)间存在一种内群体的凝聚力,而与另一半人类,即女性群体之间,则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种反女性主义反映的是男性对自己所属的性别群体所感到的安全与满足。

社会距离

内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区别在社会距离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博加斯所发明的常用研究方法要求受访者回答,他们在面对不同族裔和国家的人时愿意接纳他们到哪一步:

1、结为姻亲

2、成为同一个俱乐部的私人朋友

3、成为居住在同一街道的邻居

4、从事同一个职业

5、成为本国公民

6、来访自己的国家

7、必须被驱逐出境

如果没有外群体,内群体还会存在吗?

苏珊·艾萨克斯写道:”外人的存在是促成群体凝聚力的基本条件。“

威廉·詹姆斯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即社会团结似乎需要一个共同的敌人,他就此发表一篇著名论文。在《战争与道德等价物》中,他提出竞争、攻击性和冒险是人类关系中的必要因素,这一点在处于适合上战场的年龄段的年轻人身上尤为显著。为了维持和平的生活,他建议年轻人去寻找一个不与他们对人类的忠诚相抵触的敌人,例如与大自然、疾病、贫穷抗争。

第4章 对外群体的排斥

言语拒斥

仇恨言论越是与主题无关、越是自发产生,其背后所蕴含的敌意就越强烈。

红十字会是凭借科学知识的帮助从事人道主义活动的组织。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地方的红十字会将黑人与白人捐献的血液分开保存。科学无法分辨不同人种的血液,但社会神话却会。无论这是否正确,红十字会的某些领导显然觉得在战时维持神话、搁置科学和效率以尊重偏见更好。

”纸面“的情境会比真实情境更强烈地唤起被试的敌意。威胁要实施歧视行为的人实际可能并不会这样做。

年轻人缺乏长期的社会抑制,对他们来说,重拾婴儿时期的愤怒,通过释放暴力冲突寻求快感更为简单。年轻人的敏捷、精力和冒险精神也使他们倾向于暴力。

第5章 偏见的样式和广度

在煽动家们挑动民众情绪的演讲中,也有同样的趋势存在。一位慷慨陈词的人声称:”什么时候我们这些朴实、平凡、真诚、温顺如羔羊一般的美国同胞才能意识到,国家的大小事务已经由外国人、社会主义者、歹徒、难民、渣滓、叛徒们接管了,整个国家正落在他们的手中?“

人们会出于偏见将毫不想干的替罪羊牵扯在一起这一事实,表明整体性的偏见往往经针对单个群体的具体指责更为重要。

第二部分 群体间差异

第6章 关于群体之间差异的科学研究

研究群体间差异的方法

将相同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至少两组被试中。一些已被证明切实有效的方法如下:

1、旅行者报告(包括人类学家、记者、传教士的记录)。纵观历史,这是最常见的信息来源。基于旅行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他感受、解释并报告他在旅途上的发现的值得注意的事情。……高质量的报告在目前,乃至在将来,都会是我们关于外群体大部分知识的来源。……游记作家作为信息源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他所报告的差异并不能被量化,在他所拜访的群体中也未必典型。他自己的兴趣、道德标准和所受的训练都会对他的印象产生影响。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特点,可能对他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2、重要的(和其他的)统计数据

3、测试

(1)一些人很熟悉这种测试的体例(例如美国大学生);而另一些人可能从未见过测试。

(2)测试经常含有一种关于竞争的心理预设。

(3)某些群体参与测试的积极性容易调动起来,某些群体则兴趣不高。

(4)测试环境往往不可比较。

(5)不同组别的识字水平存在差异。

(6)测试内容几乎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

(7)大多数测试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设计并进行标准化的。

关于智力测试的主要发现是,测试的手段越无关文化背景,得到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就越小。

4、观点和态度研究

5、官方意识形态的比较研究

6、内容分析

7、其他方法

差异的类型和程度

1、与J曲线效应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J曲线的规律如下:当一个群体中存在严格规定时,成员作为群体中的一分子,都倾向于去遵守规定。

2、稀有零差

3、拟合正太曲线

”正太分布“在生理特点(身高、体重、力量)和大多数能力(智力能力、学习能力、音乐能力等)中也很普遍,它也适用于大多数人格特质。在一个群体中,很少有人会远远超过其他人(占主导地位);也很少有人会远远不及其他人(处于屈从地位);大多数人都是中等的,或”处于平均水平“。

第7章 人种和民族差异

文化相对性

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多,如此难以捉摸,以至于有些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化之间不存在统一性。”文化相对论“这一主张可能还要更进一步。这种理论认为,”习俗可以让任何事物变得合理“。所有的行为准则其实都完全是习惯问题。评价对错的标准都是习得的。良知只是群体声音的内化形态。

第8章 可识别度和疏离感

如果说人类的群体偏见存在任何本能方面的基础,那就是遇见陌生事物的的犹豫。我们注意到婴儿经常对陌生人表现出受惊吓的反应。……面对陌生人时所产生的羞怯经常会持续到青春期。在某种意义上,对陌生人的排斥反应从来不会消失。因为我们保持安全的关键在于对环境中变化的注意,我们对陌生人的出现十分敏感。当我们走进自己的家中,我们甚至可能不会注意到坐在那里的家庭成员,但是一旦有陌生人在场,我们会立刻注意到他,并保持警惕。

可见的差异暗示着真正的差异

有一些差异是类型化的,例如:

肤色

五官特征手势

普遍的面部表情

言语或口音

穿着

宗教

言谈举止

食物偏好

姓名

住址

徽章(例如,标识着所属群体的制服或纽扣)

弗洛伊德称之为”对细小差异的自我迷恋“。我们仔细将自身与我们相似的群体做比较——两者总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些微小的差异暗示着,或潜在地意味着对自身的不满。所以我们会小心地注意到彼此间的差异(就像两位参加桥牌派对的郊区妇女会仔细审视对方的梳妆打扮那样),并通常会以对我们自己有利的方式对差异做出评估。我们决定,和自身看起来相似的”双胞胎“并不如我们一般自然得体。

感官厌恶

这些感官厌恶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天性使然,但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然而一旦习得了,它所带来的震动就会使我们下意识地远离刺激源。或以其他方式保护自己。这样的行为本身并不是偏见,但是却为偏见准备了一个合理化的解释。这里再次出现了符号和态度的凝集。即使是由于其他原因而对外部群体产生的反感,都被我们归结为出于感官原因的反感。

”异味论“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检验。心理学家们告诉我们嗅觉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特性:

(1)高度情感化——气味很少是中性的。恶臭会引起反感和厌恶。

(2)能够唤起丰富联想——某种香味可能会突然唤起我们在童年时到访过的老式花园的印象。……(由类似关联而引起)嗅觉幻觉是常见的。

(3)人们对气味的适应很快。

即使在”宽容“的人中,也存在一种微妙的倾向,即将无关的可见特征与造成反感的真正原因相合并。当我们所在群体中的一名成员犯了一个不重要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忽视,然而,当外群体的成员犯了同样的错误时,我们却无法容忍。这也是凝集的一个例子。导致愤怒的真正原因与一个无关的视觉线索相关联,两股力量集结在一起。

第9章 由受害而造成的特质

过度忧虑

少数群体对这个问题的忧虑很容易超过应有的限度。继而,他们与主流群体的每一次交往都变得风声鹤唳,使双方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少数群体的态度可能是:”因为我们受够了你们的伤害,所以我们学会了事先保护自己。我们不会信任给我们造成过伤害的群体中的任何人。我们不相信他们的一切。"警惕心理和过分敏感都属于少数群体自我防御的形态。

回避与被动

从古老的奴隶时代开始,囚犯、被社会排斥的人就开始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在被动与随波逐流的假面之后。他们有时会将自己的怨恨掩饰得很好,以至于初看上去别人会觉得他们对自己的境况感到完全满意。伪装心满意足是他们的生存手段。

扮丑角

少数群体在开自己玩笑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悲情。他们好像在表达,如拜伦所说的那样,“如果我嘲笑任何有死之物,那都是为了让自己不致哭泣。”

第三部分 对群体间差异的感知和思考

第10章 认知过程

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一看到或听到它的时候,就能直接明白其意义的。我们总是在选择和解释自己对周边世界的印象。一些信息是由“外界的光”为我照亮的,但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光”加上去的。

当我向窗望出去时,看到一片野樱花丛在微风中摇摆。叶片的背面露出来了。其中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我的感官传达的,花丛反射出的光波触发了这些感官。但是我自己会说“今晚可能要下雨”,因为我以前在某个地方听说过,当树丛或树叶以这种方式在风里摇摆,并露出叶片的背面时,这就说明要下雨了。

指向性的和自闭的思维

与自闭思维相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合理化。人们都不想承认自己的思维是自闭的。

合理化很难被测知的一个原因是,它总体上遵偱以下规则:(1)它往往与某些被广为接受的社会规范一致。一位总统候选人由于“缺乏教养”而被排斥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使这并不是人们排斥他的真正原因。(2)它往往与现存的逻辑相拉近。即使不是真正的原因,但至少给出了足够好的理由。它听起来甚至是明智的,例如由于担心疾病的传播而不用同一个酒杯喝酒,即使这并是当事人拒绝这样做的根本原因。

第11章 语言因素

名词切片

一个名词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属性是,它将请多沙粒归进了同一个桶中,但无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同样的一些沙粒被归进另一个桶中也完全合适。用专门术语来说的话,名词抽象化了现实中的一些特征,并将其重新整合为一个不同的、仅由这些特征所限定和分类的现实。这一分类行为本身迫使我们忽略现实中的所有其他特征,而这些特征可能会比我们所选择的那些更接近现实。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吉尔伯特指出,“褐色效应”和抗议可能是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娱乐和通讯媒体正在逐渐消除人们的刻板印象。另一个因素可能是战后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社会科学研究。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在学校中所开展的广泛的跨文化教育。无论是什么原因,如今各个国家和民族群体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似乎更为多元化了。

第13章 偏见的理论

强调历史

强调社会文化

强调情境

聚焦精神动力学

霍布斯在人类的悲观本能中寻求偏见的根源:

所在人类的本质中,我们可以发现争论发生的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竞争;其次,是冷漠;最后,是荣耀。

竞争是人类为了掠夺而入侵;冷漠是为了自身安全;荣耀是为了名誉。竞争会涉及暴力,使自己成为其他男人以及男人的妻子、孩子和奴隶的主人;冷漠能够保护自身的利益;在细枝末节中的荣耀,如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不同的意见,以及显示出轻视他人的标志——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亲属、朋友、国家、职业、姓名。

霍布斯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1)经济利益,(2)恐惧和防御,(3)对地位的渴求(骄傲)。对霍布斯来说,这三种愿望只是人类基本的驱动力。

如今的心理学家会指出这个论点所存在的问题。

偏见的挫折理论更为完善。它也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质"的心理学理论,但是对人类本性缺乏危险的假设。这一理论轻易地认可了亲密需求似乎比抗议和仇恨要基本的多。同时也认为,当塑造积极友好环境的过程受到阻挠时,会产生丑恶的后果。

剥夺和挫折所导致的敌对冲突,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对少数群体产生冲击。托尔曼指出,:“过于强烈的动机,或过于强烈的挫折人让我们的认知图景变得狭窄”。一旦情绪上受到挑衅,一个人对社会的看法会变得狭隘和扭曲。这将启动他人视角中的恶(少数民族),因为他正常的直接思维被强烈的感情所蒙蔽。他无法分析恶,人职能具化它。

挫折理论有时也被称为替罪羊理论。这种理论的构成假定,愤怒可能会被迁移到一名(逻辑上不相关的)受害者身上。

第三类“人性”理论强调个人的性格结构。只有特定类型的人才会发展出日常的偏见。这些类型的人群似乎总是缺乏安全感感觉焦虑,他们采取专制的、排他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轻松的、彼此信任的民主方式。

强调现象学

现象学层面提示的是即时的因果关系。

强调应有的名声

如今,没有一位社会科学家会完全赞同应有的名声理论。

这一理论只是为了说明,“在科学寻求敌对态度的原因时我们不应忘记还要将刺激对象自身的所有相关特质都纳入考量”。

第四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

第14章 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

十类社会文化的偏见高发的地方:

1、社会结构以异质性为特征的地方

2、允许垂直流动性的地方

3、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革的地方

4、存在无知和交流障碍的地方

5、少数族裔规模大或呈扩张趋势的地方

6、的确存在直接竞争和现实冲突的地方

7、在社区中存在为了利益而进行剥削的地方

8、反抗大于盲从的地方

9、传统价值观中存在民族优越感的地方

10、同化和民族多元化不受欢迎的地方

第15章 替罪羊的选择

统计学上的少数群体

仅仅是数量层面的少数群体:出于某些目的而被划定为“少数群体”,但从未成为偏见的对象

心理层面上的少数群体:遭受轻微的贬斥和歧视(替罪羊)

替罪羊的含义

替罪羊这个词起源于希伯来人著名的宗教仪式,在《利末记》中有所记载。……赎仪式中,以色列人的罪孽象征性地转移到山羊身上,接着人们将山羊带到野外放掉。人们感到自己的罪由此被净化了,暂时变得纯洁无瑕。

如今,我们可能会将一这心理过程标记为投射。我能够在他人身上看到主要存在于自己之中的恐惧、愤怒和欲望。要为我们不幸负责的并非我们自己,而是他人。

情绪动荡的人们将矛头指向特定的(几乎所有的)嫌疑个体。出于愤怒与恐惧,他们将单独的个体视为罪魁祸首。而人们的谩骂与谴责在替罪羊之间游移。随着人们情绪趋于平静,不再需要宣泄的出口,最后审判往往比最初人们的呼声要温和、有限得多。一名替罪羊就足以安抚处于闹剧尾声的人们。而随着他被惩罚,这场灾难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会迅速结束。

第16章 接触所带来的影响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当不同人群相遇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会经历四个连续的阶段。首先是初步接触,这很快导致了竞争,随之而来的是适应,以及最后的同化。在现实中,这一系列进程是相对平静而频繁发生的。

第五部分 偏见的习得

第17章 顺应

大约 一半的偏见态度只是单纯出于对传统的顺应,维持现有的文化格局而已。

第18章 幼童

第19章 后续学习

如果他有产生愤怒和我敌意的能力,他也同样能感受到赞美和奉承。当一个人的美德得到认可,自爱也得到了佐证,这是对地位感的体验。这种欢愉是具有生存性价值的。它向这个人表明了,至少直到此刻,他不仅仅在现实世界中是安全的、成功的,还在一个其他个体也在其中寻求着认可的、更为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取得了成就。自我主义深藏于人类的本性之中,是存在的必要条件。它在社交中表现为地位的需求。

第20章 内在冲突

“普遍印象”往往会成为偏见的借口。

另一种防御技巧就是将责任推给受害者。……这种逻辑谬误(即臭虫论)是一种对负罪感的防御。你凭什么怪责我?你也犯有同样的罪行!我不需要接受你的指控。

还有一种是两分法的防御方式。“我对黑人没有偏见,有些黑人也是好人。我只讨厌那些行为不端黑鬼。”……持有二分态度的人们认为,黑人、犹太人、天主教徒的“本质”是邪恶的,即使这种邪恶本质只存在于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身上。

第六部分 偏见的动态

第21章 挫败感

对替罪羊理论的进一步讨论

替罪羊理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很易于理解。这个原因也大提升了其效度,因为理解必须基于经验上的共性。给七岁孩子阅读的故事书中,也包含了一个以替罪羊为主题的事例。故事如下:

一头大胆的猪和一群鸭子共同搭载着气球在空中飘浮。一名不怀好意的农民企图抓住这只气球,但是警觉的小猪用番茄汤罐头毁了他的计划。农民被汤泼了一身,极为愤怒。这时,一个脸脏兮兮的男孩从谷仓出来,并帮助农民擦掉身上的汤汁。但是,农民并没有感激男孩的一片好意,他扇了男孩一巴掌。他这样做的出于三个原因:第一,气球已经飘走了;第二,他现在必须去洗澡才能弄干净身上的汤汁;第三,这样做感觉很好。作者补充说,“我认为这不见得是什么好理由,但他说的的确是事实。”

实际上,替罪羊理论有两个版本。

第十五章,对圣经版本的总结。他的发展顺序是

个人不当行为——罪孽——错置

我们会在第24章中再一次读到这个版本的理论,它与我们在本章所提到的版本有所不同:

挫败感——侵略性——错置

本章中所有案例都是基于上述第二个版本的替罪羊理论之上的。

这一版本的理论假设了三个阶段:(挫败感产生侵略);(2)侵略错置于相对弱势的“替罪羊”身上,(3)被错置的敌意通过批判、映射、刻板印象而得到合理化证实。

对待这一过程的正确态度是接纳,以下是我们需要谨记在心的一些重要原则。

1、沮丧并不总会导致侵略

2、侵略并不总会引发错置

3、根据理论,错置无法真正缓解挫败感

4、该理论对替罪羊的选择没有任何意义

5、人们总会为了错置而选择无还手之力的少数群体,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

6、现有的证据并未表明,错置的倾向在偏见程度更高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7、最后,理论本身忽略了存在实际社会矛盾的可能性

第22章 侵略和仇恨

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我们认为侵略是一种能力,而非本能。它主要是一种反应性行为。对一些人而言,它与某个特定的客观刺激有关,而并非是人格的深层特质。正常的反应性侵略行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特征,贝格勒将其归纳如下:

(1)仅用于自卫或捍卫他人;

(2)针对一个真正的敌人——即挫败感的真正来源;

(3)不会伴有内疚,因为这种行为被感知为完全合理;

(4)是适度而不过分的;

(5)出现在适当的时刻——当敌人脆弱时;

(6)以个体期待会有效的方式被使用;

(7)并不会被轻易激发,只出现在相当明显的冒犯时;

(8)不会与过去无关的挫折混淆,例如童年早期的挫折。

第23章 焦虑、性、内疚

恐惧和焦虑

有时,人们能够正确感知到恐惧的根源,但却无法控制它。

焦虑成了一种弥散的、非理性的恐惧。

存在主义者认为,焦虑是所有人生活中基本元素。由于人类生存的处境本身就是神秘可怖的,尽管人们并非时刻都遭受挫折,焦虑依旧比侵略更为显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焦虑相较于侵略性更易于扩散,也更具备扩散的条件。

然而,焦虑与侵略在这一点上是一一致的:人们常常为此感到羞耻。我们的道德准则奖赏勇气和自立。自豪与自尊心让欠试图掩盖我们的焦虑。当我们压制焦虑时,也开启了一个发泄错置焦虑的出口——被社会认可的恐惧源头。

经济上的不安全感

在大多数国家,人们对他们的财产变得占有欲极强。

自尊

经济方面还源于饥饿和生存的需要。但是,在这种理性需求实现之后很久,这种忧虑依旧存在。它们衍生出对地位、声望和自尊的需求。食物不再是总是,金钱也不再是问题——除了,它能买到生活中郭远短缺的一样东西:地位差异。

并非每个人都处于“顶尖”阶层。也并非所有人都渴望成为精英。但是大部分人都希望自身的地位得到提升。

内疚

列举处理内疚感的几种主要模式。

1、悔悟

2、部分和零星的补偿

3、否认内疚

4、怀疑控诉者

5、对境遇的合理化

6、投射

第24章 投射

妒忌

外罚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压抑

墨迹测试

直接投射

刺——梁木机制

夸大他人和我们共同拥有的品质的过程,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也拥有这些品质。

第七部分 性格结构

第25章 偏见人格

研究方法

功能性偏见

在所有严重的性格所导致偏见的案例中都有一个普遍因素,纽科姆将其称为“威胁导向”。某种不安全感似乎深植入人格的根源。个体无法无畏地、坦率地面对世界。他似乎对自己、自己的本能、自己的意识、周遭的变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感到恐惧。他无法与他人和睦生活,也无法与自身和平共处,他被迫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他的社会态度,重新按照自己的人格缺陷重组。畸形的并不是他具体的社会态度,而是他的自觉。

这个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压抑。

对待父母的矛盾心理

上文所引用的对反犹太主义女大学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女孩都无一例外地宣称自己喜欢自己的父母”,但是她们对图片的阐释(即主题统觉测验)反映出她们对父母的形象有着强烈的不满,认为他们刻薄、残忍、嫉妒、多疑,这反映出女儿们对父母怀有的敌意。相比 之下,没有偏见的受访者在同样的测试中对父母表现出更多我的批判态度,他们能够就此话题开诚布公地与调查人员交流,但是他们在投射测试中流露出更少的仇恨。后者对他们父母的看法更为差异化。也就是说,他们看到父母的错误,并能够公开批评它们,与此同时,他们也能够看到父母的美德。总体而言,后者与父母在一起是愉快的。而持有偏见的女孩们则处于撕裂的状态:表面上,在公众的眼里,她们都是甜美和阳光的;但是,在她们的内心深处充斥着激烈的反叛。她们的情绪被割裂了。反犹太主义女孩有着更多关于其父母死亡的幻想。

道德主义

这种焦虑反映在大多数偏见人格所采取的严苛道德观念之中。

二分法

研究证实,相较没有偏见的儿童,持有偏见的儿童更倾向于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弱者和强者”和“任何事情都只有一种正确的解决方式”。持有偏见的成年人也显示出相似的二分倾向。

对确定性的需求

“模糊容忍度”实验。

持有高度人偏见的人似乎无法忍受图案中的模糊性;他们需要一个坚定、简单、绝对的记忆。……虽然偏见水平较低的人也倾向于形成简化过的记忆痕迹,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头脑中有更多的威廉·詹姆斯称之为“似乎……但是……”感的东西。

有偏见的群体需要自己的世界具有明确的结构,即使这种结构是狭隘的、不足的。当不存在外部秩序的时候,他们就会自己在上面强加一个。当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时,他们会坚持久经考验的习惯做法。只要有可能,他们应付抓住熟悉、安全、简单、明确的东西。

客观化

具有偏见的人似乎总是认为,事情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和自己没有关系。……相比之下,宽容的人往往认为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非受星宿掌控。

制度主义

持有由性格而导致的偏见的个体爱好秩序,尤其是社会秩序。

威权主义

持有偏见的人认为个人自由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个体造成了不确定性、无序性和变化。

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持有偏见的人在社会中寻找等级制度。

第26章 煽动

煽动者的计划

洛文特尔和古特曼在他们合著的作品《欺骗先知》中分析了大量与此类似的演讲和作品。煽动者所宣讲的内容似乎能够归结为以下几点:

你被欺骗了

想要置你于不利的阴谋无处不在

阴谋者在性方面也是腐化堕落的

我们现在的政府充斥着腐败

厄运近在咫尺

资本主义和XX主义都威胁着我们

我们不能相信外国人

我们的敌人是低等动物

没有中间地带

一定不要玷污血统

灾难近在咫尺,你能够做些什么?

情况如此紧迫,没那么多时间思考了

所有人都在反对我

也许我们会向华盛顿挺进

偏执狂

克莱佩林在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将偏执念头定义为“无法被经验纠正的错误判断”。

然而,真正的偏执狂有着难以穿透的坚硬性。他的想法都是妄想,是与现实脱节的,并且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

一个患有偏执狂的女人有着一顽固的妄想,她认为自己是个死人。医生尝试了通过逻辑推理使她觉察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医生问她:“死人会流血吗?”“不会。”她说。“嗯,如果我刺伤你的手指,你会流血吗?”“不,”女人回答,“我不会流血,我死了。”“那让我们来看看吧。”医生说着刺了一下她的手指。当病人看到指尖涌出的鲜血时,㐇惊讶地说:“噢,所以死人也会流血,不是吗?”

偏执观念的特点是,它们通常具有局部性。也就是说,受偏执所害的人可能除了在他观念紊乱的那个领域,其他方面都是正常的。

第27章 宽容人格

个人价值观

宽容不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模式。气质、情绪安全感、内罚性、细分类别、自我洞察、幽默、对挫折的容忍、对模糊性的容忍——所有这些因素,可能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都将被纳入宽容模式之中。

排序高的价值 

反犹程序度高的25%

政治的

经济的

宗教的

社会的

理论的

审美的

反犹程序度低的25%

审美的

社会的

宗教的

理论的

经济的

政治的

政治性价值观意味着对权力的兴趣;这意味着人们习惯从等级、控制、支配和地位的角度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务。

审美价值观(在宽容群体中得分最高,在偏见群体中得分最低)代表着对特殊性的兴趣。它意味碰上生活中的所有事件——无论是日落、花园、交响乐或者是一种人格——都作为其本身被欣赏。

经济性价值观代表对效用的兴趣。“这有什么用处?”是持有经济性价值观的群体最常问的问题。

社会性价值观在宽容人格中的认可度达到了第二的位置。它代表着爱、同理心、利他主义。个体对这种价值观的重视,使种族偏见无法在其生活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当社会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相结合时,个体的注意力会聚焦在对象的优点上,继而对泛化思绪产生抗拒。

第28章 宗教与偏见

第八部分 缓解群体间的紧张态势

第29章 是否必须制定法律?

第30章 方案评估

第31章 局限与展望

“回旋镖效应”。努力可能只是加强了对现有态度的维护,或者无意支持了敌对观点。这些都证实了努力的效果是相对轻微的。而且,由于任何有效的策略都会引起防御性行为,并同时植入不安的种子,那么其效果是否只是暂时的效应呢?

有人可能认为,包括偏见在内的非理性行为是一件好事。我们引用了西方文化中的作家言论。他们说,紧张是生命的本质;想要存在就要奋斗,想要生存就是征服。自然是残酷的,人类是残酷的,打击偏见是对弱势种族的姑息。这种观点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有时也被称为达尔文主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