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第三天课程,也是本次培训班的最后一天课程,它结束啦!
今天,李晓霞院长没有布置作业给我们,内心有些开心,也感到有些不习惯,仿佛自己已经适应了前两天的学习步骤,就是晚上下课回到住的地方开始写1000字的文章,可以是学习心得,也可以是学习反思,也可以是与当天课程相关的内容,写作主题不限,只要写就行!
所以,洗漱后的我,主动打开电脑,开始敲下今天的“作业”。其实最开始也想着不写了,但是和师傅张老师告别时,他说:“是有点像哦。”我说:“嗯呢。”他再说:“那就要再像一些。”我再答:“好。”一声好,既是对师傅的回答,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在这一声好中,明确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做一名持之以恒的学习者!
在加入写作班前,如果有人问我,我是学习者吗?我想我会马上回答:“那当然。”但参加了写作班之后,如果还有人这样问我,我想我应该会这样回答:“我想做一名学习者,但我还不知道可以怎么实现这个目标。”
之前,读过《刻意练习》这本书,说是学习是要刻意练习的,我同意这个观点,但如何落地却难倒了我。
这两天,总能听到这样的一句话:“精读一本,比泛读100本格更重要。”有老师还说:“在一年时间里,精读1本书也已足够。”我心里不禁犯嘀咕:“一年读一本,这阅读数量还真不多,从数量上来看,要完成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一会儿,我又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做到在一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只读这一本呢?他是怎么读的?怎么做到保持热爱读这一本书的......”
一年读一本,是不是也可以说是读得慢,思考会更加深入呢?
一年读一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多种阅读方法来阅读这本书呢?
在与作者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本需要深读的书,那就是陈志红老师关于公开课如何炼就的这本书。昨晚购买后,首先是找陈老师签名,然后向她请教,这本书的书稿框架的确立,经历了哪些思考的过程。聆听后,当天回到住的地方,我反复读该书的目录,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与思考。
今日上课时,碰巧陈老师也在后面,于是我便趁机和她作了深入的交流,当我说出昨晚的思考之疑后,她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当我听到后,我的内心很开心,说明我没白看。
听完陈老师的解答之后,我对这本书又有了新的理解。于是我又现场拿出了这本书,继续和陈老师一起探讨目录的框架,在一边交流中,我又有了新的见解,最后陈老师还毫无保留得分享了她出此书的框架表给我,我真是受宠若惊。她的行为,让我更加坚定应更加仔细琢磨这本书。在学习借鉴中,为自己的第一本书而努力!
她还说一个最重要的细节:构思书的框架时,需要一定的理论,所以再这前期需要不断查找各种文献,包括学科的课程标准,以此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专业视角!
在结业典礼上,老师们逐一下发新书发布会的邀请函,学员收到后自行在这上面写下新书发布会的时间,书名,邀请人,落款时间为今天,落款地点为今天的培训地点。在写书名的时候,我不知所措,借助了人工智能初步拟为《小学科学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该书名吸引我的是它的后半部分,但总体感觉比较老土一些,可是现场时间仓促,那就先将就着吧,毕竟以后还可以改。
好吧,牛也吹出去了,那就当压力也是动力吧!
只要愿意学,愿意写,总有一天能实现这梦想!
先阅读,有理解,再动笔,方能做到有感而发。
2025,做一名持之以恒的学习者,在阅读中思考,在借鉴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记录中发现新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