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心的富足跟金钱无关|挣脱被金钱奴役的枷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文|紫罗兰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钱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并没有好、坏这一说。金钱的权利都是我们赋予的。每个人对金钱的诠释以及与金钱的互动关系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已85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不仅第一时间现身赈灾文艺晚会,还义不容辞地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而后秦怡始终强调“没什么大不了”,“钱多钱少不重要,关键是有这颗爱心。”
这件事情之所以时隔十余年依然记忆犹新,是由于自己当时的困惑:对于一生磨难、金钱并不富余的秦怡,她何以慷慨的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给灾区人民。
直到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才终于找到答案。这本书的名字叫《金钱的灵魂》,本书帮助我们重新理清与金钱的关系,认清自己的内心,从而以充裕的心重拾更健康、自在的生活。
本书作者琳内•特威斯特,是一位全球性的慈善活动家,全球性NGO大型计划领导人,是战胜饥饿项目负责人,在全球范围募集到1.5亿美元资金,帮助了包括中南美洲、非洲、印度、孟加拉等地的贫困人民,她还与南美土著一起保护亚马孙雨林,参加过北京世界妇女大会。
一、认识金钱与自身的关系
没有人能真正的离开金钱生活,钱也不是生活的全部,重点是我们如何去权衡,让我们既能挣钱,也能觉得心灵上的富足。
卢梭在《忏悔录》中说,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
那我们如何认识与金钱的关系呢?
看待金钱,要以有关金钱的行为是否顺应内心深处的承诺、理想与价值观为标准,而不是与之向左。作者琳内•特威斯特将之称为金钱的灵魂。
首先,金钱是为我们服务的。
撒切尔夫人说,金钱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的一种手段。
当金钱被用在良好的、支持生活的事物上时,它的回馈也会很多;当我们因为努力工作而获取金钱,金钱会爱我们,金钱会留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工作。通过这个方式,金钱会形成一个服务、达成与获得的完整循环。
可是,当一切只是为了获得金钱本身,从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危害大众,就有悖于金钱的灵魂。
人在满足贪欲同时,也一定会带来过多的负担与影响,甚至是痛苦。
打个比方说,人在饿的时候,吃一些美味的食物是会为身体带来能量与营养。这是正常的欲望。如若因为食物的味道,而产生贪的感受,吃得过多,满足了一时的口腹之欲,却给身体带来的过多的负担。在身体层面,我们可以看到有贪吃带来的负面作用,如肥胖、糖尿病等等。
通常金钱的这种负面作用会直接作用在精神层面,贪欲催生出更多的贪欲,贪欲变得无止境的扩展,直到无法满足,无法满足便带来更多的痛苦。无形之中,我们会被某个力量牵着鼻子走。
所以许多人即使获得了很多金钱,依然无法活得幸福。因为在这个无休止满足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争抢与掠夺,情感的背叛,甚至战争。
一切的痛苦看起来是因为金钱而起,实则是因为人的贪念而起。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金钱被极大的误会了。于是,在每个社会文化当中,都有金钱是罪恶的认知,这是一种集体意识,但深深影响了好多人。
马克·吐温说,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
了解自己与金钱的关系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我们在金钱方面的决定,只有更加符合内心深处的核心价值与最高承诺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
幸福永远是心灵上的享受,而不是无休止的敛聚金钱。
二、探寻追求金钱背后的本质
对于金钱,现代人总是有太多扭曲的观念,觉得自己没有钱,所以想要赚更多的钱;觉得钱代表安全感,所以要更多的金钱来给予自己安全与生存;有的人觉得自己过去被金钱侮辱过,所以要赚钱来侮辱别人。
很多人以为自己追求金钱是喜欢钱,可是在内心深处,对金钱又带着极大的仇恨。
为何我们常常会在金钱方面失去自己的灵魂,沦为金钱的奴隶?
一是内心的匮乏感
《金钱的灵魂》中说,匮乏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弥天大谎。其实丰盛法则才是宇宙不变的定律,充裕理念认为,这个世界的资源足以满足我们所有人的需要。
“资源紧缺”的观念导致恐惧,让人们将整个生活的重心变成“不能输”或“不被排除在外”。
无论我们拥有何种身份,身处何种情境,总是陷入“我们缺少什么“的思维陷井。
我们经常会觉得,我们没有足够大的房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权利,没有足够的机会,没有足够的金钱去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生活在一种永远都不够的状态中,这就是匮乏的典型表现。
许多人之所以贪财就是基于匮乏感的假定,和缺乏安全感的恐惧。
如果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缺少与匮乏的事物上,匮乏感就会占据你,成为你的人生之歌,各种想法与恐惧因你的关注而滋生,并主导你的人生。
如果我们能够将全部注意力与欣赏集中在既有的资源上,就能够立刻体验到上天慷慨的赠予。
比如欣赏自己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欣赏自己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欣赏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欣赏我们如是的样子,欣赏自己有用的一切,我们就能够重新看到各种可能性,从而设定愿景,做出承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是“多多益善“的贪念
对“更多”的追求使我们很难体验到所追求的,或者已经拥有东西的更深价值。如果总是专注“下一样东西”,就很难体验到当下的拥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习惯求多,钱越多越好,资源越多越好,孩子的玩具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的想法驱动努力积累、竭力获取与贪得无厌的竞争文化,这种文化反过来继续加深恐惧。其实这也是一种匮乏的表现。
对“多多益善”的追求会索取我们的关注、耗竭我们的能量、剥夺我们获得充实感的机会。就像进食过快,就无法细细品味每一口食物一样。
这种贪念会导致我们用财富上的成功,以及外在成就来衡量定义自己,而不是追求心灵上的满足和慰藉。
三是“事情本就如此“的屈从和妥协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往往认为事情本就如此,从而放弃努力,不去改变现状。
比如我们对富人的过度消费、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第三世界国家饥荒等问题感到遗憾或不满,但又似乎视而不见,屈从于“事情本就如此“,感到无力改变。因为屈从,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潜力,以及为了一个丰盛、公平、健康的世界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机会。
这种观念促成了我们对贪婪、偏见和怠惰的辩护。
《复仇者联盟》里有句话说得好,所谓自由的诱惑剥夺了你们生活中的快乐,你们疯狂地追求权势,追求地位,其实你们骨子里,充满了奴性。
其实根本,还是对匮乏观念的屈服与认同。
太过屈从的人,无法在职业的道路上走到巅峰。能够达到巅峰的人,必定要摒弃世俗的很多观念,专心投入,才能达到超越旁人的成就。
放下“事情本就如此”的观念,即使是短暂的放下,才能看到另一种可能性。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如何作为,并用自己的行动来有所作为。
三、以充裕之心面对人生
许多人跟我们一样常常误解了这个“富”字,其实它的本意并非金钱充裕的“富”,而是指精神上的“富”有。
金钱是水流,是承载的工具,是我们彰显愿望的渠道。金钱的本质是自始至终都承载着目标、意愿与灵魂能量的流动,承载着我们灵魂的允诺。
有人说,可以把一片汪洋大海看作金钱的能量,有一段时间金钱在你手里暂时保管,但最终会流向其他地方,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金钱在你手里流通时保持畅通就好,让金钱在你手中流通时带着喜悦的频率。
比如,你关注自己维持生计与养家糊口的能力,关注自己以有意义的方式为他人谋取福利的能力,那么你的既有经验就会得到滋育,获得成长,即使在困境,你也可以欣赏自己面对困境,并借此学习与成长的能力。
同时,对现有事物的欣赏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在充裕的状态下,欣赏是强而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加大对既有之物的关注,创造新的价值。比如,欣赏那些不属于自己,乃至欣赏竞争对手的成功和荣耀,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丰盛和富裕;比如,帮助比我们更需要金钱来改善生活的人,或者孝敬家里的长辈,或者感恩生命中的老师,贵人,朋友等等。
另外,在每一次花钱的时候,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金钱给你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品质,感恩金钱让你和朋友在一个美好的氛围中享受了一个美妙的下午茶时光,感恩你付出的金钱,让它带着你的祝福流向其它人,去滋养他们的生活。
通常富人们更了解金钱的规则与流动,所以很多富人在挣到钱后,会去做慈善,去给予。
宇宙的规律是这样,我们给出去什么,它便加倍还给我们什么。同样的,如果我们把金钱导向好它喜欢的地方,它也乐意回到你的身边。
因此,金钱只是表达丰盛与爱的一种方式。它是对人们贡献自身才华与天赋来让社会进步,让世界更美好的一种嘉许。
我们熟知的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致力于消除贫穷,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在她去世的时候,人们在她的住所里只看到几件贴身衣物和一双鞋。然而,她却给世界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
作者琳内•特威斯特在《金钱的灵魂》中讲,金钱是有灵魂的,它是一种精神物质。
就像特蕾莎修女,她是普世价值观中的穷人,却拥有伟大的灵魂。即使在物质世界看来,她拥有的很少,但她内在的丰盛已经超越了物质。毫无疑问,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终极的富足与丰盛甚至是不需要通过金钱这个形式来表达的,它可以穿越这表面的形式,通过爱的纯粹能量的流动来实现。
傅雷说,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金钱的主人,让灵魂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