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帮我的孩子预约咨询!”
“好的,你跟孩子交流了吗?”
“不用交流!我确定了就会来的!”
“您的孩子多大了?上几年级”
“24岁!在**医院上班…”
……
(场景一)
“老师,我家孩子在单位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经常跟同事闹矛盾。回来天天跟我说,我很烦咯!你好好跟她说说!”
“她的情况我们等一下会有交流,您先到接待室等一下,需要您提供情况的时候我再叫你,好吗?”
“那怎么行呀?她的情况我都要知道呀,我可是她妈妈哦!”
……
(场景二)
“我们家的这个孩子太让人操心了。在单位不能跟人相处,在家什么都不干,连内裤都丢在盆里让我来洗!……”
“如果您不洗呢?”
“她也会洗,可是要放几天。几天下来集成堆了才洗,看都看不下去。”
……
(场景三)
阿力家条件殷实,父亲某单位一把手,母亲中石化上班。阿力从小就高人一等,就连家里来客人,也不能夹专门为他准备的菜。
小皇帝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没有上专科线的阿力被父亲花大价钱送进了某某大学。习惯了被人捧着的阿力不能适应人人平等的生活,捅了舍友屁股一刀后回到了家里。
阿力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游戏、等母亲叫吃饭、晚饭后出去买十块钱的彩票。妈妈看着很是着急,要父亲找了一份银行工作。
三天过去,阿力就抱怨在柜台上班要看人脸色,不舒服。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阿力又回到家里,重新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样的场景似乎很熟悉,这些孩子似乎就是经常被人批评指责的啃老族,我也相信大家从这几个场景中有所触动。
我们经常批评孩子没有责任心、没有担当,只会在家好吃懒做,不关心父母,冷漠…是不是我们也要反省一下,孩子是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我们感冒后,你的身体的哪个部位反应最明显了?我平时用嗓比较多,嗓子相对于其他器官比较弱,所以感冒后反应最明显的就是嗓子,痛得要命。
而孩子是我们家庭系统中最弱的一员,当我们的家庭出现问题,反应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孩子。
要知道,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世界上时,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会一笔一划的在孩子身上涂抹,直至打上家庭独特的烙印。
而孩子最爱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会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或模仿父母的样子生活着。父母亲觉得孩子自理能力差,只能照顾着,孩子就退化为巨婴;父母觉得孩子什么事都做不好,孩子干脆不做,甚至不认为自己要做;父母贪图小利,孩子肯定自私自利……
也就是说父母一直像带宝宝一样带着孩子,那孩子必然不会长大,必然啃老,更不会去承担所谓的责任。
你不撒手,我绝不长大,因为我是你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