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秘书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留存的记忆越多,就意味着未来可以伤你的越多。你留存的记忆越细致,越是容易铸造出一个思维的牢笼,困于其中,越陷越深。这句话对不对呢?
绝对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错的,有些记忆会令人痛不欲生,却一辈子也摆脱不了。
有些记忆是人活着的支撑,忘记了,可能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
前段时间我看了纪录片《三十二》,里面记录了一位92岁的慰安妇韦绍兰,她一生经历过别人无法想象的磨难,自杀过,被救了,一辈子未曾享受过快乐,但她依然乐观,她说只愁命短不愁穷!
她年轻的时候被日本人捉去强奸做性奴,逃出来之后却不幸怀了日本人的骨肉。她92岁了,这些事已经过去七十年,有人说,时间会冲淡我们的记忆,让伤口愈合,可这所有的记忆都在这位老人脑海清晰得犹如昨日一般。
但当她讲到自己十三四岁放牛的童年,她笑了。
一个受尽磨难的女人,一生未曾被善待。
但那一刻她笑了,还唱起了童年的歌。
影片最后,她笑着说,这个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没错,有些记忆真的每次触碰都会令你痛苦难堪,可惜的是,往往这些最能伤害我们的记忆,却同时也是最难摆脱的。记忆和情绪都是一样,越想压制它,它就越强大。
我们没有能力去选择记住哪些记忆,遗忘哪些过去。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选择怎样去面对人生的所有过往。
关于选择怎样去面对人生的所有过往这件事,《三十二》这部记录片还给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答案。
片中的老人韦绍兰有一个68岁的儿子,她儿子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一直抱怨日本人给他的家造成的伤害,没钱读书,周围的人都说他是日本人,这个名声坏了他这一辈子,让他娶不到老婆,过不了终老。
他说现在自己还有力气可以照顾自己,等再老了,生活不能自理,就喝农药死了算。
而他九十二岁的母亲却说活着多好,慢慢来吧。
整部记录片所有的镜头,完全看不到儿子不和母亲有交流,或者说连交流的意愿都没有。
他心里肯定埋怨母亲为什么生下他,让他受尽这一辈子的苦。
而他却不知道他母亲为了生下他,又受尽了多少痛。丈夫的冷眼和反对,旁人的讽刺和耻笑,皆因她是一个母亲,她选择了一个母亲的身份,也做了所有母亲都会做的傻事。
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男主角的姐姐说:“自杀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救了。”
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是她当下无法面对自己的人生,所以才选择了一条看似简单的路,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人,有谁不怕死?而她却选择了死。就是因为她觉得死,比起面对这人生显得更容易。
而当她被救了,就不得不重新再面对这一切。
她不但要面对原来她无法面对的,还有现在和未来不理解她的那些打击。尽管生活如此不仁慈,这位老人还是报以微笑面对这一切。
其实能伤害我们的未必是记忆,或许只是因为我们不肯放过自己而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无法选择自己的记忆,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这一切。愿你我余生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关注微信公众号发噏Fung,获取更多图文并茂的原创作品。并且可以收听粤语电台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