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到这样几句话非常有感触:
1、在你不能直接去看这个世界,与牛人交流的时候,看书是最好的用来打破自己思维局限的方式。(所以:多读书。坚持每月读一本好书)
2、三十岁之前要多给自己做加法,三十岁之后才有能力给自己多做减法。三十岁之前不要给自己设限制,定义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多去尝试;想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去行动(所以:三十岁之前多去做不同的事、多去看看这个世界、多去接触各种不同的人~)
3、永远不要忘了坚持做那些重要的事,不要只做紧急的事,要坚持把重要的事做起来(所以:生活需要信仰,自己的内心要有追求,运动读书关心家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以上三句话是昨天看到李尚龙老师说的。加上这几天在看令人行动的offer第二季,其中有部分视频片段也有提及到类似的话题。重叠效应增加了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思考。这里特别想说下在offer2里面的这样一个小片段:
这是史律在和晋晔单独谈话的,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也是很强烈的一种映射吧。
其实,史绿给到年轻人的建议也是要多去尝试,趁着年轻,就像晋晔一样,正是因为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才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点更进一步清楚认识了自己。其实这就是成长。其实,史律说年轻人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是要什么都做,先不要扬长避短。这一点确有其理,因为很多人从来都不是一开始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都是需要去不断经历和实践去慢慢摸索的。所以,这也告诉我一点是自己没有取得满意的成功并不可怕,但是我必须永远在路上,看世界的脚步一定要跟上,不能停滞不前。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多做尝试呢?史律就建议到:就是要多去找自己不舒服的地方,然后去做去尝试。尝试了之后即使是失败了也没关系,至少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这块不行,儿时可以更加坚定地去发在自己的其他方向。
在过去,我发展自己简单的把多尝试、试错这个点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里,可能是由于自己毕业工作的原因总认为就是不断去换不同岗位的工作,但这样又觉得代价还是挺大的,完成不可行。现在回过头看自己毕业来的两年多时间里,给自己的新的尝试和体验可以说近乎于0,给自己增加的砝码少之又少。之前总觉得某些尝试这样付出的成本高、或者没有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而把很多事情搁置了很久。但现在想想,是自己的思维太局限了,既然自己现在已经选择了一条觉得适合自己当下的道路,那就可以多在走这条道路的途中去多经历一些事、一些人,体验各种不同的人事。挑战一些自己害怕或者总是绊着自己的事情。
2020这一年自己给自己做得加法确实太少,但希望在新的年岁2021年自己可以有多的新尝试、新体验,多给自己增加一些砝码,多去在路上认清自己。2021加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