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记录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三易》与《坤乾》及京房易和邵雍易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不仅仅是源自《周易》。不能混淆《易》、《易经》《周易》三者之中的本质差异。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
"大道之源”。它起始于筮占但高于筮占。《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础。易学分为儒家易、筮术易,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
纳音易学几大类。三易在先秦有专门的经师。
《左传·昭公十五年》:“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